【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大精神宣讲至船头——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实践调研基地”在安徽省宣城市揭牌
12月22日上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实践调研基地”揭牌仪式于安徽省宣城市沈村镇武村村委会举行,章忠民院长、董必荣老师与沈村镇党委书记王华玲、驻村扶贫队队长高南宣共同为基地揭牌。仪式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准扶贫”调研小组与沈村镇、武村村精准扶贫干部进行了“基层扶贫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上,章忠民院长介绍了在渔村调研中的所见所感,渔村村民朴实真诚,实事求是,对党的扶贫政策高度关心,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感受到基层民众对党中央的感激与拥护;在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一手资料的同时,调研小组成员也适时讲解党的三农政策、扶贫举措,帮助村民更好地理解了党的思想、路线与方针政策。
章院长指出,十九大报告所阐释的,正是过去五年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十九大报告表明,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最艰巨的任务依然是脱贫攻坚。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发出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责重山岳,时不我待。唯有迎难而上、一鼓作气,撸起袖子加油干,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章院长表示,感谢武村基层党组织提供的交流实践平台,实践出真知,实践基地的成立及其常态化发展,将促成以农户为主体,以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准扶贫工作队和武村基层党组织为载体的“1+3”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向互动,在深入了解精准扶贫理论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扶贫工作的认真贯彻与顺利实施。王华玲书记对武村现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介绍,武村基层党组织本着“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原则,把扶贫工作与党建联系常态化,增强工作合力;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多措并举推动脱贫,实施金融扶贫,以产业支撑扶贫;实施健康扶贫351工程以及健康扶贫180工程,为贫困人口的医疗就诊实施政策保障与兜底,大大减轻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村民的负担。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乡村”等相关指示,22日下午,章忠民院长带领宣讲团成员来到武村村民的渔船上,将党的理论送至船头,于武村的船上渔家开展了十九大精神进乡村的宣讲活动。章院长指出,在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调研访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新矛盾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信心,感受到了精准扶贫的实施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我们的脱贫攻坚战也正朝着这个方向顺利前进,旗帜引领方向,道路正在改变我们的命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充满信心。
董必荣老师表示,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共同富裕将迈出坚实的步伐,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的贫困帽摘掉以后,如何朝着这两个方向积极迈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可以借鉴公司的股份制,实现农村集体资源的共享,让村民能共享、有分红,有效利用农村独有的资产资源,受之于民,实现村民共享利益。戴媛媛老师指出,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渔民的抗风险能力较低,“三渔”问题更为严峻;当前,我们发展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不充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难啃的骨头是扶贫,脱贫致富的关键在于我们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来自于我们农民;戴老师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指出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农村振兴的一大关键,十九大报告将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实现要素配置农村优先、资源条件农村优先、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农村优先,因此,我们对乡村的振兴发展充满信心。
(供稿:朱丽丽,供图:房子恒,朱丽丽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7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