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开创思政教育、学科发展之新
[编者按]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特推出“党建风采巡礼”专栏,展示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在党建工作中的成绩和风采。
——这是一个有三十年积淀的学院:传承交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30年的历史,既有80年代全国高校文科大发展中撑起交大“半壁江山”、马列教师队伍“在全国仅次于清华”的历史辉煌,更肩负开启交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征程、复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使命。
——这是一个坚持“姓马”的学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历经多次变化,但交大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课程“姓马”为第一要义,坚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以科研支撑教学“底气足”,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两轮齐驱”。
——这是一个迅速成长的年轻学院:2009年在上海率先成立后,凝聚了一批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全国教学名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等,在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科建设等一线工作上不断开拓进取、争创一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刚度过五周岁的生日,是一个处于迅速成长中的年轻学院。全院现有教职员工41名,在读博士生17名(含在职博士生7人)、硕士生22名,在站博士后2名,其中有教职工党员29人,研究生党员20人。院党总支基于学科特色和师生情况,设立2个教工党支部,1个研究生党支部。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院党总支树立“育人为本、学术立院、人才强院、开放办院”的理念,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不断探索和总结党建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服务师生、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中的作用,使学院党建工作与学院事业发展融为一体,学院建设逐渐步入快车道,成为交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优化教学团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交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对象发生了一系列深层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出现诸多不适。院党总支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激发青年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思想碰撞,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深入开展讨论和互动。因而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为此,院党总支开展了多方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师生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开展交流,汲取有益的改革经验。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要求,重新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专题,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优化教学团队结构,组建专任教师、学校领导、外聘教学名师等合一的教学团队,实现强强组合、优势互补。全面总结“网上德育课”、“施索华工作室”等成功经验,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的新授课模式,打破传统“三尺讲台”的局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和课外的融合。
2014年春,院党总支决定在致远学院开展教学改革试点,由全国优秀教师施索华领衔,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校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刘西拉、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王建新等组成名师团队,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上海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校长张杰院士走上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谈中华民族,论中国梦,为交大学子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
在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中,涌现一批优质课程和优秀党员教师。施索华老师主讲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13年度影响人物评选中荣获最高层次的“标兵人物”(全国共10名)。学院组建的教学团队,在上海市高校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超级大课堂”教学实验课活动中荣获“超级团队”称号。陈鹏、鲍金、祝薇等青年教师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长三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
凝练学科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是学院发展上水平的关键。院党总支坚持学术立院,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结合学院学科团队现有基础,经过深入讨论、研究,形成四大研究方向:“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围绕已设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组建学科团队,制定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计划。
积极推动“开放办院”,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合作,快速提高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2012年5月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要开展高水平、跨学科、开放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中心先后聘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顾海良教授等7人为学术顾问,人大、北大、复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30多名专家为特约研究员,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创新。2014年6月15日成立“领导力国际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研究。聘请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奚洁人教授等担任专家顾问。
2013年7月5日至6日,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韩国庆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全球化与东亚文化及经济”国际研讨会。
主办、承办多次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近年来举办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国际高层论坛、全国博士生中央马工程教材编写研讨会,与韩国庆尚大学联合举办“全球化与东亚文化及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欧洲文化高研究院合办“现代化:文化传承与伦理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中央编译局等合办“马克思与现代化”国际学术会等重要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保持平稳上升态势,其中CSSCI论文发表数成倍增加,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保持稳定。一批教师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目前学院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研究生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编写组首席专家1人;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1人。一批科研成果获奖,陈锡喜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鲍金获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优秀论文奖,胡涵锦获上海市社联“双百愿景”和“三个自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奖,陈鹏获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学者论坛一等奖,鲍金获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四届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施索华工作室”获评上海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特色项目二等奖(上海市高校系统的唯一获奖单位)。
依托青年教师联谊会,建立基层党组织活动长效机制
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决定着学院未来的发展。院党总支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从涵养氛围、凝聚力量、发挥青年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通过青年教师联谊会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支部活动,使青年教师联谊活动成为教工党支部相互学习交流、增进友谊、合作共赢的新平台,成为党员教师发挥作用、贡献才智的新载体,形成了具备操作性的长效活动机制。
举行“青年教师与名师面对面”交流会。邀请“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青年党员教师交流,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难点,结合名师的个人经历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定位与机遇把握。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形式,促进马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
打通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的界限,联合举办学术沙龙。基层党组织为青年教师党员和研究生党员搭建了联合学术平台。促进了青年教师党员对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问题的了解,使研究生党员分享青年教师党员在科研及个人发展方面的经验体会,形成了激发学术灵感的氛围。
与学校机制对接承办“文治讲坛”等学术活动。基层党支部青年教师党员积极利用学校学术讲座机制扩大活动影响力,邀请海内外学者做客“文治讲坛”,扩大了青年教师党员的业务视野,有利于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014年5月28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考察团赴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学习考察。
开展“每月一题”社会考察学习活动,精心选题,组织青年教师党员走出校门,深入企业、社区、教育基地等学习考察,为青年教师党员的教学科研工作创新积累了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