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船建学院党委:薪火传承,共担使命,凝心聚力,逐梦海洋

27.10.2014  11:11

      [编者按]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特推出“党建风采巡礼”专栏,展示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在党建工作中的成绩和风采。

      ——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万吨轮、第一个载人救生艇、第一个6000米深海拖曳系统……百年荣光、薪火相传,承载着一代代船建人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使命。

      ——“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唯一的国家实验室(筹)、中组部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筑巢、引凤,铸就高层次人才学术高地。

      ——“海洋石油981”、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号”、南海岛屿建设的主力军“天鲸”号挖泥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科研成绩斐然,船建人勇担重任、无私奉献。

      “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近年来,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抢抓机遇,顶层谋划求发展;各支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先进;所有教师党员立足岗位,创新实干争优秀。船建人凝心聚力、履职尽责,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突显,连续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创先争优 师德标兵”、上海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以党建为核心,促学院全面发展

      党建立根,以党建夯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未来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船建学院党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把劲头放在实干上,在实干中树信心、促发展。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懈努力,学院已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三次蝉联第一。

      党建铸魂,以党建汇英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立院至今,经历了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有着深厚的精神底蕴。这种精神之魂,蕴含着育人汇心之本,是跨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学院党委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也深深体会到,只有真正把广大教师和学生放在心上,用尊重、关心、信任,才能创造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条件,才能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贡献力量。“筑巢、引凤、立根、铸魂”,学院紧密结合学校的引进策略和学院的需求,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目前,已有包括中组部、教育部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专家约30人,为学院学科发展做贡献。

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照片墙,英才汇聚

      党建为本,以党建促发展。在中国梦、海洋梦的驱动下,学院敢当大任,义不容辞为发展海洋装备高新技术、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打破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弊端,由船建学院牵头,联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以及兄弟学院,共同组建了“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为增强协创中心的凝聚力,提升船海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船海国家队,支部以学习为抓手、以凝聚为目标,成功申报为上海交大理论学习试点党支部。支部成员在学习中加强交流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船海协同创新中心将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主阵地、关键技术创新的策源地、行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集聚高地。

        树优秀典型,让党建旗帜更鲜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以教书育人为本,学院教师党员更应率先垂范,优秀党员和群体的表率作用影响着整个团队乃至学院的发展。

      船建学院船舶设计研究所是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科研团队,汇集了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其中70%是党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副院长杨启组织科研攻关工作的同时,亲自担任支部书记。八年里,他以身作则、夜以继日,成功带领支部所在课题组打破欧洲为主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实现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自主设计和研制,使我国这个疏浚大国从长期依赖进口船型到全部国产化。他们设计的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约占国内总量的80%。在洋山深水港等围海造地、港口建设、航道疏浚工程中屡建奇功,创造年产值115亿元。日前,该支部设计的“天鲸”、“天麒”号大型挖泥船正作为南海施工的开路先锋和南海岛屿建设的主力军为国家远海工程做贡献。近日交船的“海昌”号也将很快试水并投入使用。正是由于一批优秀党员和支部书记的掌舵带领,才能让各党支部乘风破浪,顺利前行。

海洋工程团队为“荔湾3-1”深海油气平台安装保驾护航

      与党员相比,优秀党支部的作用彰显的是更为强大的集体力量。2009年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队”,2012年荣获上海市教卫党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3年作为教育系统唯一代表荣获全国“工人先锋队”称号的船舶流体力学党支部,对接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立足国际科技前沿,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我国海洋开发实践的能力,研发出一大批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首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我国首个深水油气田荔湾3-1等海洋工在我国首座深海钻井平台等重大装备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有优秀党员带领和支部团结,才使得党建的旗帜如此鲜明。

      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党建引领作用

      创新是党建工作的灵魂。多年来,船建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理念,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优化支部设置,破解发展难题。面对近年来学科交叉、大项目攻关等新需求,学院党委调整优化支部设置,把支部建在学科团队、创新团队、大项目平台等基层学术组织上,参与学科建设、破解发展难题,成为支部工作的亮点。在船建学院,支部不是建在某个楼层里,而是在学科上、项目上。如学院承担了教育部、财政部重大科技专项——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系统,这一系统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研究人员和校外聘请的专家。学院将这一项目组建成一个专门党支部,通过凝聚力建设,党支部引领一班人,攻坚克难,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并成功申报二期项目。

      配强支部书记,引领学科发展。“大海航行靠舵手”,高校基层支部要保持强有力的战斗力,书记很关键。学院选优配强,有意识地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和群众基础好的业务骨干担任支部书记。在学院现有的17个党支部书记中,大部分都是高级职称。201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龙号”,30岁出头年轻的支部书记吴超便是这一项目组的技术骨干。他和同伴操控“海龙号”,在东太平洋海底2700米处观测到了罕见的深海热液“黑烟囱”,完成中国人对“黑烟囱”的首次定点取样。

      增强吸引力,凝聚优秀人才。学院中两位老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大部分都是中共党员。他们的科研成就、学术水平和奉献精神感染了身边的群众,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优秀人才,成为学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点、着力点。在国外工作八年,2011年进校的特别研究员孙健,因出国前入党手续没有完成,进入国际航运团队后,受周围优秀党员的影响,又重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抓重点工作,突显学院工作特色

      船建学院的党建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院发展方向,找准工作开展的着力点。近两年,学院党建工作围绕“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全方位促进学院发展”的中心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明规划,制定发展方向。院党委牵头组织制订学院2010-2015以及2015-2020年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以规划明布局;学院近几年的工作都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开展。院党委和支部党建工作的开展,坚持每年确定一个中心工作,每学期制定一个工作部署,每月至少安排一个主题活动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定制度,明确工作规范。学院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学代会,每年召开一次全院大会和教代会,每学期召开一次民主党派、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学生等座谈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书记座谈会。

      重文化,保障全员参与。文化建设关键在“”:即环节细化、工作细心、服务细致。学院大楼随处可见的宣传板、公告栏、教授墙、校友角等,丰富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学院大楼里的浮雕、雕塑、学院logo等都是教职工集思广益、参与设计的结果;为丰富教工业余生活,学院大楼建立了教工健身房、活动室、休息室及专业阅览室。

老校友盛振邦教授与船建学子畅谈“中国海洋梦

      亲校友,实现精神传承。为充分发掘100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校友资源,学院专设校友岗,建立“校友资源库”,利用“校友论坛”、“学长论坛”、“励志讲坛”等活动,搭建校友与学院师生之间的沟通平台。“船界活化石”杨槱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船建学院流体力学创始人之一盛振邦教授等都是论坛座上宾,使学院光荣的精神传统与当代青年对接,从而不断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