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王如竹:制冷领域的先锋,热忱育人的楷模[图]

03.12.2014  11:11
      [编者按] 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大学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上海交大而言,人才强校主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其中,优秀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之际,新闻网特推出“党员风采”专栏,展示活跃和奉献在学校事业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党员事迹、风范及其积极影响。

  他是一名教师,一名科研工作者,一个团队领头人,更是一名有着29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29年来,他严格要求自己,当好群众表率。作为大学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从点滴做起,践行党的人才强国战略?他的答案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他,就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王如竹教授。

王如竹教授与学生研讨

   坚守神圣讲台,培育创新人才

  王如竹教授十分热心教学工作,从最基础的本科教学抓起,注重教学改革和研究,努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王如竹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已坚持7年,创造了研究型教学新模式,连续6年带领大学生科研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大赛,取得特等奖3次;编写的《制冷原理与技术》教材成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主干教材,主编的《最新制冷空调技术》等教材已成为许多学校前沿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专著《吸附式制冷理论与应用》已成为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他培养了50余名博士生和6名博士后,其中20人已经晋升为教授职称,2位获得全国优博,4位获得全国优博提名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首届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全市10人)、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奖”等光荣称号。

   潜心学术研究,勇攀科技高峰

  王如竹教授潜心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太阳能与自然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等研究领域,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更有众多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和许多国际合作科研;近年来,近20次应邀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或关键报告,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SCI他引4500余次,h指数38;主持的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完成专著4本,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与创新发展的理念,关注民生科技,引领了绿色建筑能源系统、低品位热能制冷、热化学储热、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和采暖系统等技术及其工业应用;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科技精英提名奖。因为在吸附式制冷、低品位热能利用热泵技术以及太阳能空调等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突出贡献,2013年度被英国制冷学会授予J&E Hall 研究金牌,成为制冷学科设立该国际奖项35年以来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

   坚持科学发展,打造一流团队

  王如竹教授1980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专业学习,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1993年起担任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作为团队领导者,他关注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发展,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工作,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要求每位教师把自身进步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在收获个人成果的同时为团队的建设做贡献。王如竹教授的团队以党支部为枢纽,连续开展了“关注交大冷暖”、“制冷文化周”等特色活动,丰富了团队成员的精神生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使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制冷所大家庭的热情、自信、活力和朝气。其带领的制冷所在团队建设、文化凝聚方面也取得不少成绩, 2002年获得了“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群体”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了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2009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1年被授予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曾在头版头条报道了“王如竹团队形成高密度人才效应”;2014年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劳模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