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常河山: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图]

23.01.2015  10:32

[编者按] 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大学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上海交大而言,人才强校主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其中,优秀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之际,新闻网特推出“党员风采”专栏,展示活跃和奉献在学校事业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党员事迹、风范及其积极影响。

20年,一棵树苗可以生长到枝繁叶茂,一个渔村可以发展成一个湾港,一位青年可以成长为国之栋梁。20年间,他从学生成长为老师,从老师转身为学者、乃至一线管理者。作为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以服务理念、学术追求和人文情怀,引领并见证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的发展。他,就是校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常河山。

践行服务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2014年是学校文科十年规划的元年,也是常河山在交大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常河山在文科处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学校的文科科研建设、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交大设立文科建设办公室,2005年改设文科建设处,常河山拟定了文科建设处的各项规章制度,见证了学校文科十年的发展。文科建设处的每一则新闻、每一条制度、每一个报告,常河山都要仔细审阅、精心修改、严格把关。常河山对语言的把握,不仅“规范”,而且“精辟”。无论是会上的即兴发言,还是文案写作,常河山总能一语中的。在工作总结会上,常河山认为,作为职能部门,文科处的成绩并不在那些显性的指标上,而是表现在如何保障交大的文科发展“不走弯路”。在总结多年项目申报经验的基础上,常河山撰写了《课题制下的自由之舞》一文,汇编于《学者笔谈》中,给广大师生提供参考借鉴,文中他引用闻一多的比喻,把课题制比喻为“带着脚镣跳舞”,形容可谓恰如其分。  

文科建设处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机构,主要宗旨就是为文科教师和院系提供服务。秉承这一核心理念,常河山在制度建设方面,力求最大限度地给老师提供方便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支持每个文科院系、每位文科教师的项目申报工作,对于项目申报经验介绍会,常河山几乎从不缺席。他还与青年学者展开座谈,及时了解青年学者的学术动态,关心并尽力解决工作、生活等问题,使其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认同感并快速成长。多年来,常河山承担了文科处繁重的外事工作,并展现了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坚守学者之心,坚持科研之路

常河山现主持教育部等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曾在《心理科学》、《中国高等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与发展管理》等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和管理类论文20多篇,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教育时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时评、观点类文章。独著和参编5部学术著作,专著《学习方法新论》曾获得省级优秀青年论著奖。据统计,常河山获得的各类科研和工作奖励证书有近20本。  

对于科研工作者再熟悉不过的“课题”,常河山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肯定当前课题制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产出及鼓励学者潜心科研等方面的同时,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做了深入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课题制由“目的”被异化为“手段”。“学术”沦为“逐利”工具。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文科发展的一位规划者,常河山以身作则、潜心治学。他说,“无论前方是沙漠还是绿洲,只要坚持脚踏实地的行走方式和朝圣者的虔诚心态,就一定会抵达思想与学术的圣地。”  

充满文人情怀,和善处事待人

常河山在作为管理者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文人的儒雅和谦和。  

四、五月间,校园里香樟树开花的时候,到处是香樟清甜醒脑的味道。中午一行人去吃饭,大家赞一句“好香啊”。常河山由此提到了“两厢厮守”的典故。一个朴素的故事折射出文人的博闻强识、俊逸风雅,还有话语之外那普天之下太平安康的愿景。  

良好的人文素养、谦和的言行举止,育人修身治学齐家,常河山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常河山便是这句话的践行者,且行且吟,且学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