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山河怒吼声犹在 旧情旧景旧时光

13.08.2015  14:10

                                                                              □宜宾日报记者 王黎周兰文/图

          翠屏区李庄古镇老场街66号,一块木牌挂在门前。外墙上粉刷着“抗战到底”四个大字,静静诉说着70多年前的事。偶有路人经过,掏出手机对着房子拍照。这里,就是李庄战时新闻社战时的原址所在地。

          8月7日,记者走进李庄古镇战时新闻社陈列馆,探寻那段不寻常的岁月。

          大门打开,历史气息迎面扑来。暖色的灯光打在资料和人物图片上。墙上分三个单元,一单元是支教迁川,落脚到李庄;第二单元是同济发起,成立新闻社;第三单元是传播消息,立不朽功勋。绕墙一周则是几个放置历史资料的展柜,里面有李庄镇公所致同济大学请求将新闻社器材留借李庄的公函;民国印章盒、民国报纸、民国挎包、民国马灯等。

          这些文物里,最珍贵的当属1945年9月3日《华美晚报》号外刊载的“日降书昨晨正式签订”内容。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这份资料的意义非常重大。而陈列馆最里面是新闻社“采、印”新闻的场景再现,让人如临其境。

          1940年10月,抗战全面爆发,全国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等文教机构内迁西南各地。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入驻在李庄。时隔70多年,昔日新闻社的历史被发掘出来,尘封的记忆被唤起后呈现于世人面前。

          新闻社成立缘由

          抗战年月,地处抗战后方的李庄,地方偏僻,消息闭塞。为了了解国内外时局消息,尤其关注抗战前线情况,同济大学发起,成立了李庄战时新闻社,人员由同济学生轮值。新闻社的主要任务是收听国内外时局消息,及时记录并刻印成传单、小报、标语等散发到驻李庄各文教机构、老百姓手中。

          同济发起成立新闻社后,工作人员积极收听并传播国内外时局、前方抗战消息,也配合进行抗战宣传,使身处偏僻李庄的学者、学生等知识分子及李庄百姓得以及时知晓时局,为李庄避免成为战时信息孤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济学生组装收音机

          在李庄采访,记者恰逢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他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战争年代,收音机属于非常紧缺的物资。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王守觉(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购买零部件,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而当时李庄战时新闻社里用的10多台收音机,都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自己组装的。在当时,传播消息最快的是电台,一有新闻就马上通过电台播出去。同济大学学生外语非常好,常常直接一边收听国外电台,一边进行汉语播报。

1945年8月15日,正是王守觉从广播中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随即将消息传遍整个李庄。

          同济大学三分之一师生报名参加抗战

          1944年,日本已打到了贵州,直接威胁战时首都重庆。在李庄的师生们表示,要上战场,保家卫国,支援抗战。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很受鼓舞,当时就有700多人报名准备参加抗战,而这就占了当时全校师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最后通过体检的有365人,除一个是老师外,其余的全是学生。

          这些老师和学生来到泸州参加军训,成立了泸州203师工兵营。军训还未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得此消息,师生们无不欢呼雀跃。

          同济学生报名参战名单曝光

          这次朱馆长还带来了一些难得一见的李庄抗战历史资料,其中有同济大学报名参军名单、泰国华侨寄到李庄的汇票等资料复印件。朱馆长说,这些名单是自己十年前从一个四川人手中购买的。这些资料中,还找到了教授参军的照片。而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将在李庄古镇东岳庙工学院旧址陈列馆中展出。

          据介绍,李庄战时新闻社陈列馆策划、设计、展陈以及文物提供,均由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承担完成。建川博物馆为此次李庄多个陈列馆共捐赠了16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以名人信函、学生工具、教具为主。此批捐赠的文物将用于李庄6座陈列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旧址陈列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陈列馆,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陈列馆,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陈列馆,李庄战时通讯社旧址陈列馆,川江航运陈列馆)的打造。

 

          链接: http://edu.gmw.cn/newspaper/2015-08/13/content_108534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