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院志愿者 可有不可无
“医院少了我们志愿者肯定照常运作,但如果没有我们志愿者,一定会多了很多抱怨。”
这是记者昨天(12月22日)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采访时,一位41岁的志愿者张女士对记者说的话。
一大早,上海儿童医院挂号大厅里夹杂着孩子的哭声、大人的焦躁,以及漫天飘着的气球。
你分明看得到家长的迫切,以及对长队伍的无奈。
这个冬天,“儿科医生”这个词显得格外刺眼。儿科停诊、医师辞职、就诊高潮。也不知今年冬天怎么了,似乎空气里总弥漫着“孩子看不了病”的恐惧细菌。
孩子生病,家长的疼痛加倍。
早上十点,记者在自助挂号机旁观察了十分钟,患儿家属都是风风火火地跑过来,或者一手抱着孩子、一边拿卡挂号,红着脸,估计也红着眼。(图片4)
大部分家长对自助挂号的流程“门清”,刷卡、点击科室、缴费,一看就是病出“经验”了。
但是总有第一次用机器的家长焦急的问:“这个卡怎么刷?我要带身份证吗?这个科室在几楼?厕所在哪?”
41岁的志愿者张姐就一遍一遍地回答,指示手势非常标准。
“您第一次使用要绑定身份证;卡在下面刷,刷一次就行;厕所在那边。”
回答完这边,又被那边家长叫过去,也是同样的问题。然后你会听到家长犹如“抓到救命稻草”般的一声“谢谢”,小跑着带着孩子看病去了。
11:30,张姐已经工作了3个小时。三个小时几乎是没坐过。“几乎”的意思是,有一次刚坐下一会,就被一个家长给叫走了。
问了才知道,这位家长挂号时发现:现金没带够。张姐就给了这位家长500块钱,然后再让对方支付宝转账给自己。
张姐的工作,就是这些细微之处、旁枝末节。但要是没有她,这些疑问谁来解答、解决呢?
12点,张姐领了一张志愿者餐票去吃饭了,这是她每天当志愿者唯一的“报酬”,一荤两素,一碗米饭。(图片7)
说到当志愿者,张姐说跟自己的孩子有关。
张姐说:“因为孩子还小,才五岁,每次看病都挺麻烦。所以遇到麻烦的时候,如果有人帮我一下子,我就特别感激她。前不久单位因为某些原因解散了,现在也没有正式工作。正好看到这里招志愿者,所以就来了。医院少了我们志愿者肯定照常运作,但如果没有我们志愿者,一定会多了很多抱怨。”
同样忙碌的,还有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钮骏,他一早上都在接电话。
冬季期间,早上9:30——12:00,下午的18:30——24:00,儿童医院都会迎来看病的高峰期。
这个时间段非常需要志愿者的引导和指示。所以钮骏发了一个征“志愿者”启示,希望有条件的志愿者能够来医院做义工。
征集令散发出去以后,电话就没断过。到现在已经有60多位报名。涵盖了退休人员、医护人员、大学生、白领。
从今年入冬开始,儿童医院白天加强了志愿者队伍,从原来的3、4个人,增加到现在的6、7个人。
原本晚上没有志愿者服务,如今也新增了夜间志愿者。
今天(12月23日)在儿童医院拍照,记者看到一张13岁孩子的画,题目是《未来的医疗》。
上方一片灰色的区域估计是正在排队看病的人群,面目狰狞。中间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男子,旁边还写着:“病者药单,正在传送打印机。”
或许这是一个13岁孩子对未来医疗的幻想。无论何时,看病“不再难”都是终极梦想。但起码有了志愿者,让当下的你,心里稍有些安慰。
(看看新闻网记者:刘仲萌)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