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举行“儿童无痛周”宣传活动[图]
疼痛是由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是主观的,包括感觉和情感的反应。WHO提出,疼痛是继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但是在儿科领域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儿童在镇痛方面的重视仍然不足。国际疼痛学会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10月8日至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麻醉科将就儿科镇痛展开“儿童无痛周”专题活动,大声提出:人人享有无痛权利,儿童不是镇痛荒漠!
疼痛是因为孩子的疾病或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孩子们对身体伤害做出的主观反应。对于同样的疼痛刺激,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疼痛感觉。中国人传统地认为“忍耐疼痛,培养毅力”是一种美德。然而,科学研究证明, 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由于持续的时间较长,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使孩子的生活质量下降。这些影响包括:日常生活、食欲、睡眠、情绪、人际关系等。疼痛会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深刻记忆,产生记忆效应。再次接触到伤害性刺激时,孩子更容易产生疼痛感受。疼痛时间持续越长,消除疼痛就越困难。同时,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阴影,厌恶医院、医生,厌恶疾病的治疗,最终使消除疼痛更加困难。
我国拥有数亿儿童人口,对儿童疼痛管理的忽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没有充分认识:儿童也能同成人一样感知疼痛、产生疼痛反应以及因为疼痛而受到伤害;我国儿科医师对小儿镇痛方面知识欠缺:无论是对小儿疼痛的认识、镇痛药物的选择、镇痛方式的选择、疼痛的评估、镇痛时的监护等等。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婴幼儿缺乏体验疼痛的神经机制,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孕26周的未成熟新生儿已经具有感觉伤害的功能,而且从细胞机制、突触机制和分子机制决定了婴幼儿和儿童大脑的可塑性最大,这一时期的疼痛经历将对成人期疼痛系统的构建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儿童患者实施镇痛不仅符合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即有效降低或抑制患儿的应激反应性伤害,提高免疫力,促进患儿康复,同时还有效地保护患儿心理健康;也是现代以人为本医学的精神体现。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建院以来一直关注儿童疼痛管理问题,曾经举办过多次全国性的儿童疼痛管理学习班,大力推广儿童疼痛的治疗理念。2004年底儿中心建立儿童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s,APSs),是国内最早建立APSs的医院之一。2006年起,建立了由麻醉医师监管的疼痛专科护士查房制度。
肿瘤儿童的慢性疼痛干预是儿中心的一大特色,除了药物治疗更有多层次的舒缓治疗帮助肿瘤儿童走出困境、建立信心。基本控制了围术期急性疼痛,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各种镇痛方案,多变的镇痛药物、给药途径,全方位、多模式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
儿童疼痛管理必须加强宣教,改变理念。宣教对象包括患儿家长还应包括年长患儿,对他们的宣教可以从入院着手,教会他们使用疼痛评估表格,教会孩子能确切指出疼痛部位、是什么样的疼痛。对于明确原因的疼痛,护理人员教会家长运用舒缓方式如抚摸疼痛部位、倾听孩子疼痛的感受、教会孩子放松的技巧、运用游戏、音乐、讲故事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对疼痛部位进行冷敷、热敷等方式来减轻疼痛的感觉。
医学是技术与人文并重的科学,“人人享有无痛的权利”,儿童也不例外,我们倡导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儿中心副院长张马忠表示:我们正在努力打造“无哭声医院”,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孩子们的疼痛感、恐惧感、不适感。比如:已经开展的“小丑医生”活动,幼儿手术前分离镇静服务,特殊检查设备(口腔科设备、CT、MRI)童趣化,还有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的“魔法书屋”等等。同时,针对肿瘤患儿,加强对家长的镇痛教育,让家长学会非药物的疼痛舒缓方式,这让家长不至于在孩子哭闹时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