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举行加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今天(3月29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介绍了本市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市妇幼保健中心主任朱丽萍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市卫生计生委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积极克服全面两孩带来的生育需求释放、出生人口增加、高龄孕产妇妊娠结局风险上升等压力和挑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努力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编制出台国内首部省级儿童健康服务能力专项规划,新增近1000张儿科床位,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团队,推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上海,新增儿童健康服务事业编制近2000名。2016年9月,市委书记韩正调研本市儿科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并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一、本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一)构建较为完善的儿科服务体系。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统筹规划儿科医疗资源布局,形成了包括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在内的覆盖城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179家,其中16家市级综合医院提供儿科诊疗服务;52家区级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儿科门诊。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有68家,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提供急诊服务的有76家,总床位数4000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3200余人。全市建立了6家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与16个区实行分片对接,形成“覆盖全市、及时响应、有效救治”的安全保障网络,2016年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3.76‰,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二)出台国内首部省级儿童健康服务能力专项规划。市卫生计生委把加强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列为2016年“补短板”课题,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上海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0年)》,并经市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和30个主要项目,如突出补短板、增加资源配置的“50个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项目”,保障儿童健康基本权利的“儿童健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打造儿科医学和人才高地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筹建项目”等,每个项目都体现了政府对儿童健康的高度关切。
(三)儿童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加强。新建市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医院普陀院区和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院区,新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00张床位。扩大市级综合医院儿科规模,新增新华医院、同济医院儿科床位345张;郊区“5+3项目”中,新华崇明分院等7家医疗机构儿科床位数达191张。发挥社会办医作用,建设各类儿科医疗机构18家。“十二五”增加579张儿科床位,2016年又新增400张儿科床位。
(四)儿科医疗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在市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依托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和儿科优势医院,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团队,促进优质资源纵向延伸,提高儿科服务同质化水平。如儿科医院17家综合性医院和6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联合54家成员单位推行常见病分流下沉。据统计,本市5家儿童专科医院和儿科优势医院全年门急诊量增幅由2015年的7.3%下降到2016年的1.0%,全年出院人次数增幅由2015年的9.4%上升到2016年的11.3%,儿科就诊下沉和专科优势集聚的效应初显。
同时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引导,改善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制定季节性高峰应对方案,推行预约服务,平均就诊等候时间明显缩短。如市儿童医院推行智能就医服务系统,患者平均缩短1.34小时的就诊时间。
(五)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小儿外科、小儿心血管等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加强儿科学、发育行为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等重点学科发展,启动儿童重要疾病联合攻关,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全市儿科领军人才8人,儿科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小儿外科、小儿心血管等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上海。加大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2012年交大医学院恢复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招生,2016年复旦大学新开设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在校生共236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培已分别招录923人和322人。通过“儿科强基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全科医生儿科能力专项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全科医生儿科服务能力。
(六)儿童健康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各级财政加大对儿童健康服务的投入,“十二五”期间本市建设财力对市级儿科医院建设项目的投入比例从“十一五”时期的6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80%;国家财政和本市财政共同投入资金,支持儿科专科和危重会诊抢救中心建设;2017年市级财政又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充实加强儿科医疗服务力量,“十二五”期间市、区两级新增儿童健康服务事业编制近2000名。探索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向儿科倾斜的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制度。形成以居民保险为主体,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互助基金为补充的儿童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上海儿童健康服务能力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和市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我们将继续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贯彻韩正书记在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要求,全面落实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治未病、抓医改、补短板,让儿童享有便捷、均等、优质、连续的健康服务,儿童健康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下一步,结合贯彻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我们将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
(一)挖潜扩能,继续扩大儿科服务供给。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按标准设立或恢复设立儿科床位,床位数原则上为医院核定床位的5%,最低不少于30张。2017年实现全市新增儿科床位400张(“十三五”期间将新增1900张)。2017年底前,本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恢复儿科门诊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提供儿科门急诊服务。引导和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医疗机构提供儿科诊疗服务。
(二)机制突破,深入推进儿科联合团队有效运行。结合医改综合试点,加快完善儿科联合团队内部管理、双向转诊、培训、人才柔性流动、信息化等制度建设,发挥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儿科区域同质化分级诊疗服务,将儿童常见病诊治逐步下沉到基层医院,提高区域儿科服务能力与水平。将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内容,提高家庭医生为儿童健康服务的签约服务率。
(三)加快学科和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建设。针对当前儿科医生数量不足等情况,制定“十三五”期间每年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需求开展相关临床医师转岗培训;继续开展全科医生儿科专业技能培训。2017年全市新增儿科类领军人才1-2名,学科带头人2-3名。全力推进以儿科医院和儿童医学中心为主体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建设,加大儿科临床转化研究和高新技术、适宜技术的开发推广力度,使本市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在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及康复服务、儿科骨干人才培养上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巩固、提升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四)持续改善儿童就医体验,有效应对季节性高峰医疗需求。改善儿科门急诊环境,2017年启动20个综合医院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项目建设(“十三五”共建设50个),优化儿科门急诊服务流程,为区域内儿童提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同质化服务。积极开设儿科延时门诊和夜门诊,减少排队等候时间;运用“互联网+”手段,提供就诊信息查询和预约服务,引导市民就近、错峰、有序就医。在学生假期和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合理调配儿科医务人员力量,实施儿科分时段预约,做好门诊和急诊的有效衔接,应对高峰期医疗需求,确保平稳有序的医疗秩序。
(五)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挥市妇幼保健中心在全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平台作用,加快出生缺陷诊断技术研究,开展遗传咨询服务,为打造国内人类遗传领域的制高点奠定基础,通过医疗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推广落实唐氏综合征筛查和新生儿先心病筛查,把市政府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果转化为惠民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投入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精神,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改革方案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中向妇产科和儿童专科医院倾斜;在综合医院内部收入分配中向产儿科倾斜,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达到同级别机构同类人员的平均水平或以上。加大投入力度,细化完善医院差别化补偿政策,对产儿科实行投入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