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看病难?海派儿科中医适宜技术可大有作为

30.05.2016  07:08

  压火丁治婴儿吐乳症、敷贴治小儿哮喘、八味散治小儿牙龈红肿出血、当归六黄汤治儿童盗汗……海派中医儿科曾经百花齐放,各展所长,为呵护申城孩童的健康发挥着独特作用。

  然而,辉煌一时的海派中医儿科,在上世纪90年代渐渐萎缩。“六一”儿童节前夕,当记者就目前的儿科就诊难走访沪上医院时,不少专家指出,如能发挥海派中医儿科“简、便、验、廉”的适宜技术,可以救治诸多患儿常见疾病,有利于破解儿童看病难题。振兴海派中医儿科,已是当务之急。

   中医儿科人才流失严重

  上海中医大附属曙光医院教授叶伟成介绍,海派中医儿科兴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徐氏儿科、董氏儿科曾声名远扬。其中,徐氏儿科掌门人徐小圃素有“徐麻黄”之称,他善用麻黄、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解放后,徐氏儿科传人在申城依旧活跃。如曙光医院王玉润教授,利用三伏天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资料显示,1967至1977年10年间,王教授共收治9590例患儿,有效率达80%。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海派中医儿科却遇到生存挑战。叶伟成回忆,连续几年,医院儿科流失了20余人。现有统计发现,申城54个中医流派中,17个已经失传、另有11个即将失传,其中不乏中医儿科流派。个中原因,除了当时人口出生减少、市中心居民区动拆迁,导致问诊量大幅锐减外,中医儿科在待遇、晋升等方面都面临不少阻碍。人才流失,直接导致部分适宜技术失传。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传统中医适宜技术,在诊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领域卓有成效,还为临床科研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线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俞建教授说,中医辨证精髓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儿童性早熟为例,上世纪70年代,名老中医顾文华教授提出,“阴虚火旺”是性早熟发病机制,以“滋阴泻火”为主治原则,为日后专家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一步探讨性早熟机理奠定基础。又如,名中医陈玉铭先生以小儿推拿、药饼敷脐治疗哮喘,每每奏效,民间称之为“大饼郎中”;陈先生的敷贴法为后人“以中药敷贴离子导入防治哮喘”带来启示,并就此形成曙光医院儿科的特色。

   适宜儿科技术大有作为

  而今,申城又遇新一轮生育高峰,海派儿科中医适宜技术可大有作为。以小儿遗尿为例,曙光医院儿科赵鋆表示,我国儿童遗尿发生率为4.6%,他们常被大人责骂,有的甚至出现身心障碍。曙光医院以徐氏儿科“温阳止遗”为治疗原则,设计“五子止遗方”;通过多中心评价发现,总有效率达94.3%,对肾阳不足型儿童遗尿疗效尤甚。

  中医儿科期待重新振兴,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服务于时代需要。叶伟成建议,传承中医特色技术应有相关扶持政策。如人才的培养方法,应有别于西医模式。规范的学院教育固然重要,但就技术传承而言,“师带徒”传统方式也应强化。对临床医生,晋升等考核标准需加以适当调整,过于侧重科研的指标会影响医生钻研临床技术的积极性。应鼓励临床医生掌握技术,应用临床。“过去,医院的自制制剂不少是由医生临床总结而来。类似的医学转化,如何普及推广,也应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俞建还表示,适宜的中医儿科技术通过专家知识传授,普及至社区,可改善当前儿科就诊过于集中专科医院的格局,为更多患儿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