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千名儿童仅配0.4位儿科医师 专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儿科

27.12.2015  20:00

  儿科看病难,在这个冬季尤显突出。记者从申城多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三级综合性医院儿科了解到:门急诊前所未有爆棚,患儿单次看病等候时间偏长。

  而不久前有种说法流传:申城一些大医院因人手过于紧张,无奈关闭夜间急诊。这令不少家长担心儿科“看病难”现象会愈发严重。申城医疗机构儿科夜间急诊到底如何?面对持续加剧的人手紧张,有什么办法予以切实改进?

  夜间急诊排队两个多小时

  近日,孙小姐的孩子因夜间高热,前往新华医院挂号就诊。急诊排队两个多小时,孙小姐抱着滚烫的孩子,只能默默等候,“媒体报道大医院人满为患,但家门口的二级医院没有夜间急诊,无奈只能来到大医院。”无独有偶,家住黄浦区的刘小姐半夜带着发烧的孩子就诊时,吃了个闭门羹。家门口的二级医院贴出告示:因人手不足,暂时关闭儿科夜间急诊服务。

  大医院门急诊爆棚,二级医院为何不能实现分流?市卫生计生委最新数据显示:全市能提供儿科门诊医疗服务的机构共有141家,其中能提供急诊医疗服务的为76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能提供儿科夜间急诊服务的二级医院,约占总数的一半,但多数呈现区域化集中态势。

  以徐汇区为例,所有二级医院均开设夜间急诊服务;相比之下,黄浦区大多数二级医院均无儿科夜间急诊服务。黄浦区中心医院于十月份关闭儿科夜间急诊,主要理由是人手不足。更有些二级医院,早在三四年前就已关闭儿科急诊服务。管理者无奈表示:“医生人数仅有个位数,实在难以为继。

  “1/3医务人员带病上班

  儿科医院日均门诊量达5500至6000多人,儿童医学中心日均门诊量达6100多人,新华医院儿内科日均门诊达3000多人,儿童医院两个院区日均门诊共计7500多人……持续的门急诊爆棚,使大医院儿科医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儿科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陆忠说,儿科医务人员1/3带病上班,已是稀松平常之事。瑞金医院儿科副主任董治亚说,儿科急诊目前只有4名医生,以早8时至晚8时为时间设置班次,医生按时吃饭早已是奢望。儿科人手稀缺、分布不均,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4岁以下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数量为9.6万人,平均每千名儿童仅有0.43位儿科医师,远低于美国的1.46。目前,上海每2500名儿童约有1名儿科医师,即每千名儿童仅有0.4位儿科医师,加之承担长三角乃至全国儿科疑难杂症诊疗,人手捉襟见肘可见一斑。此外,申城目前仅有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门诊服务,大量门诊、急诊任务需由三级医院承担。缺乏网底支撑,大医院一窝蜂式就医格局难以扭转。

  价格补偿留住人才壮大基层分散人流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儿科医生紧缺、大医院爆棚态势或将加剧。面对这一态势,应当如何积极应对?

  完善配套措施、填补人才缺口,实乃当务之急。一方面,201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新恢复儿科本科招生。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留住人才。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说,儿科的价格补偿应及时跟上,从而真正改善儿科医生的待遇问题。在国外,儿科服务诊疗费用通常比其他科室上调20%至30%,因为只有这样方可体现儿科医生的劳动价值。我国可以适当参考这一标准。

  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还建议,参考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头费,对儿科实行人头费补贴,使儿科医生的劳动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多名儿科专家表示,长远来看,壮大基层儿科诊疗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儿科,让公众有更多选择,是缓解大医院一窝蜂式就医格局的有效路径。也有业内人士介绍,儿科就诊高峰有周期性。对于二级医院来说,高峰期医生配备足够,淡季恐又出现浪费。打造多家医院的儿科联合体、实现人才互通流动、合理配置,或将有效改善这一困局。

  有管理者提出,申城医院因严控均次费用,导致单次配药量少、患儿家长往返奔波。设计更科学、合理的费用管理方式,亦可为爆棚门诊适当减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黄杨子     选稿:郑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