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原因造成儿科与院前急人才荒 加分录取?医生担心
东方网7月31日消息:这两天,医学圈因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一条消息炸开了锅。这则消息称,为缓解院前急救、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消息很快在医务界人士的朋友圈刷屏。加分考是否就是变相降分?以后儿科就与劣等医生画等号?一个个问号的背后实则是儿科、院前急救等专业“人才荒”的现实,如何吸引并留住这些专才成为当务之急。
考分不够,上儿科?
“本来选儿科只是显得蠢,这下是真蠢了。”昨天看到朋友圈里有关儿科为揽人才降低执业门槛的消息,上海交大医学院在读儿科博士王益(化名)说。
让这名未来儿科医生“吐槽”的消息出自7月28日湖南省卫计委医学考试中心发布的消息,称省直考点接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称,在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工作的人员,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后,可自愿选择加试相应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加分考试计入考生总成绩,与当年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执行相同合格线,通过加试成绩计入总成绩才能达到当年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时,限定在相应专业岗位(院前急救、儿科)注册。如果加试成绩未计入总成绩的情况下,已经达到当年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全国统一合格线的,加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在授予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时,不限定注册岗位。
这短短几句话,触到不少医生的神经,大喊卫计委“出损招”。大部分医生网友普遍担心的是“加分考试等于为儿科、院前急救变相降分”。“本来无法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可以通过加试的分数取得儿科的执照,这向外界传递的是什么信号?今后,考分不够就上儿科?儿科就是劣等医生聚集地?”一名高年资的儿科医生说,这样的消息让儿科医生“心寒和无奈”。
儿科、院前急救“人才荒”
儿科医生五味杂陈的心情背后是当下儿科医生告急的现状。在医学界素有“金眼科银外科,最不值钱小儿科”的说法。一组最近的统计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未来15年仅能增加5000人,而缺口可能高达20万人。
儿科“人才荒”有着多重成因。首先,儿科用药谨慎、用量少。我国当前对医生的薪酬评价主要与药品、耗材相关,不与医生技术挂钩,儿科用药少直接决定儿科医生收入有限。第二,儿科检查费时费力。比如,给儿童做一次核磁共振的平均时间是成人的5倍,给儿童做核磁共振还得配上麻醉医生(成人不需要)、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人力成本高,但这些不体现在收费上。
此外,儿科疾病多变,需持续监测,儿科医生的劳动、压力均比成人科室大。“儿科实际上是‘哑科’,孩子不会表达,得靠医生的观察,很难想象连考试都不过线的人,会是很仔细的人?”一名儿科专家对记者说。
诊疗难度高、工作强度大、医疗纠纷多、薪酬收入低,造成人们不愿选儿科。过去20年,国内医学院、综合医院也纷纷关闭儿科。上海交大医学院2013年恢复儿科学招生,令业内振奋,不过,“新兵”到岗还需五六年,何况这与人才缺口相比“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院前急救遭遇类似问题。院前急救即指120急救这块,在我国,120急救车由医生坐镇,而国外主要是急救员,他们通常不需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所以同等薪酬,对医生来说低了,对急救员来说就恰好。
“逃离”不仅限于儿科、院前急救,五官科、康复科等面临类似问题,只是还没有这般严重。
“饮鸩止渴”难解根本问题
怎么吸引、留住人才?
有人认为这一新政短期内或能“救急”,但无异于“饮鸩止渴”,不解决根本问题。有卫生政策专家谈到,缓解儿科“人才荒”应该从整个医改层面上考虑,把医生的收入更多与职业技能挂钩,让医生真的能凭自己的技术水平吃饭,而不是靠开药、开检查单。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儿科的投入,加大对冷门学科的补贴力度。比如探索儿科医生免征个人所得税类似的鼓励措施,让他们有更多的职业成就感。
在院前急救方面,有急诊医生认为,提高待遇、改善社会认可度是一方面,另外也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经验,让掌握高级急救技能的技师承担120急救车上的工作,“它们只要大专、中专学历即可,不需要医师执照,这样人才稳定性或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