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等健康指标已达发达国家水平,对比《规划纲要》数据仍存差距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促进全民健康绘制美好蓝图。目前,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等三大健康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对比《纲要》要求,也有一些健康发展数据还存在差距。如何补上短板,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护士荒”如何缓解
三分治病七分护理。《规划纲要》 提出:到2030年,我国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而据市卫计委数据显示,目前本市约有注册护士7.8万余人,护理院校每年毕业生约为4000人至5000人,填补“护士荒”尚有一段路要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赵列宾坦言,“护士短缺问题在上海已非新鲜事,所谓的护士短缺,主要是基于国家颁布的床护比和医护比要求而言。”他指出,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来自许多方面,主要可归结为社会地位、薪酬待遇、医院及科室人力效率考虑等,且这一现象在儿科专科医院显得更为突出,“近年辞职去民营医院、企业甚至到国外做护士的情况都不少。”
中国科协今年公布《全国护士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0.1%的护士认为临床护士人手不足、54.2%认为薪酬不能体现劳动价值、41.8%认为薪酬没有向临床一线倾斜、49.1%认为薪酬没有体现岗位职责与绩效差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闻大翔指出,“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缺乏职业发展、缺乏价值感等是最为显著的几点特征,要想进一步扩充完善护士人才队伍建设,需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闻大翔介绍,近年来各大医院纷纷在招聘、绩效扶持方面推出新举措,如为护理绩效进行垂直管理、设立专项培养基金、鼓励护士出国深造获得硕士学位、进行专科护士(如麻醉护士、透析护士等)培养,在吸纳本市毕业生的同时,招收外省市护士填补人员空缺。以仁济为例,到2020年,医护比将从1:1.5提高至1:2,增加总量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他还提出,在优质护理理念的指导下,未来本市各大医院可进一步对急诊急救、重症监护、大器官移植等专科护士加大培养力度,同时配合分级诊疗,以各级医院联动的形式发展社区护理,解决慢病患者、残障人士、妇幼人群等的需求。
商业保险瓶颈如何打通
看病就医,完善的医保体系不可或缺。为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到2030年,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目前申城居民医保以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薛迪教授介绍,虽然近年商业医疗保险总额开始明显上升,增幅或达36%,2015年居民商业医疗保险总额已达2411亿元,但我国居民商业医疗保险险种仍相当单一,以重大疾病保险为主,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医疗保险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上海,目前居民商业医疗保险在整个医保占比非常小。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保险产品缺乏吸引力或与基本医保保障范围高度重合,导致市场百姓购买动力不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保险公司因为无法获得充分的医疗信息,风险难以控制,对开发做大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也较低。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申城将支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各类医疗、健康保险产品,研究制订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自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办法,可带动商业医保的市场扩容,促进保险企业开发更多新险种,满足市民的多样化保障需求,由此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的医疗保险体系。
公共健身场地如何达标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实现全民健康目标的基础。《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目前,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76平方米。由于上海“寸土寸金”,新建体育场馆设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未来,上海将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利用绿化空间、楼宇、学校体育设施,重点新建一批便民利民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中小型体育场馆、户外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自行车绿道等体育设施。2017年年底,将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岸线贯通开放,规划建设亲水道、跑步道、骑行道三条连续的步道,让市民增加亲水近水的健身体验。预计到2020年,上海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6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5平方米,逐步形成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此外,《规划纲要》还鲜明提出体医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等新理念。据了解,上海是较早开展运动干预防治慢病的城市,今年的全民健身日活动中,体育和卫生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了“体卫结合”工作新模式。今年10月,上海推出“社区主动健康计划”,其中的“1+1+2”社区工作团队模式,将对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病患者通过综合防治的方法,接受科学健身指导,培养市民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上海市体科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表示,通过运动治慢病、治未病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科学运动更能把健康防线前移,这种理念正不断深入体现在市民生活中。
来源:《解放日报》 2016.10.27 第01版 要闻
原文: 建设健康中国,上海还需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