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怎样做好健康传播与风险沟通? 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
2015年6月27日,由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世界健康基金会以及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新媒体环境中的健康传播与风险沟通”,国内外健康传播研究者及实践者、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专业人士、媒体健康报道记者、医院宣传系统人员,以及与健康传播相关人员两百余人齐聚一堂,就新媒体健康传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建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概念。这不只是一个概念,这是一个国策。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虽然仅仅成立两年,但在打造“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天两百多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在此,来研究“新媒体环境中的健康传播与风险沟通”这个主题,可谓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大家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希望能够成为健康传播的学术和实践基地,努力创建健康传播领域一流的智库。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书记邬惊雷在大会上致辞表示,当下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新媒体时代,这对于健康传播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这种状态下做好健康传播,不仅可以让民众科学了解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机理,而且对调整和完善卫生和健康服务的模式,乃至对整个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都是非常有用的。
而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促进与教育分会王建平指出,健康传播是连接专业的医疗卫生领域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将非常专业、难懂的医学知识,转换为公众能够听得懂的信息内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交叉学科,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传播过程,并最终改变人们的行为。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海量化。这就要求我们健康传播学界的同仁们,思考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让科学的信息脱颖而出,帮助大众及时有效地应对当今许多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上午的主旨演讲中,来自韩国汉阳大学的韩国健康传播学会会长Hye-Jin Paek 教授介绍,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在传播学领域还是其它的领域,健康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为区域人口老龄化更显突出,亚洲更是成为健康传播非常有潜力的一个研究区域。结合最新韩国MERS事件,Hye-Jin Paek 教授指出,由于韩国政府在传播方面重视不够,导致产生了大量的谣言和公众恐慌。她认为新媒体在健康传播方面已经体现出了重要性和特点。对于健康的管理者或者是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充分了解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一个健康传播非常完善的体系。对于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来说,需要了解的是公众并不能够非常理解我们所说的专业性词汇,所以要和传播学者合作,共同达到健康传播的目的。在公共卫生事件里面,作为一个健康传播的专家应该发出更大的声音,影响整个的健康传播过程。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博士以《健康传播与国家策略》为题,分享了他从事健康媒体、从事健康的传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多年工作当中的一些体会。他指出,可以用“下热上冷”来概括我们健康传播业态:在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健康传播像今天这么火热;但上升到国家意志、政策法规、社会认知方面,却似乎有点遇冷。而我国健康传播效果和公众的要求之间距离仍然很大。因此健康的传播研究与实践,应该是强化国家策略,政府行为。既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有效的提高慢病防控,推动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更重要的是从形而上的层面上,从政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角度,把公众健康看作是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最基本的载体,看作是社会发展、和谐幸福的终级目的和根本的归宿。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董华教授则从设计的角度切入,以大量精彩的案例,介绍了健康传播的设计视角。在主旨报告中,她将国际上流行的“包容性设计”的理念带给大家,认为包容性设计的思维可以让健康传播更为有效。她在同济大学创办了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目前从事的跨学科项目 “艺术与健康”探索如何以艺术传播和诠释、促进健康。音乐、设计、动画和视觉艺术等形式均可以用来生动地传递健康内容。比如用动画的方式解析手术过程,既可以用于手术培训,又可以避免血淋淋的画面,帮助病患更好地了解手术过程。该中心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创新,排除生活中的许多障碍,让生活中的产品有用、好用、耐用,且人们爱用。其研究还会帮助健康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增强同理心,让设计更贴合用户的需求,而不再让人感到是冷冰冰的,有距离的。
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徐健蓉高级项目经理从实践经验出发,向我们介绍了健康管理项目中新媒体的应用与启发。她认为,虽然移动医疗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大的技术进步,但我们希望严格按照临床试验的标准,从循证医学、患者隐私等角度严格测试APP的有效性,,也希望APP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到各方面的内容,这样慢病管理的APP管理春天才会到来。而现在健康管理项目中健康信息来源面临数据纷繁芜杂的局面,她希望传播途径中,从患者角度着想,能提供一些中立的信息给患者。
在主旨报告的最后,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教授则从学术的视角发表了关于国内外移动健康领域的现状、机遇与挑战的讲话。他指出,移动医疗现在遇到很多机遇,但暴露问题也很多,比较突出的是对患者隐私缺少保护需要关注。移动医疗技术的目标人群和行为悖论,现在年轻人用得多,但老年人更需要移动医疗。自律的人用得更多,不自律的人则更需要。另外由于医疗伦理的缺失,现在虚假医疗信息也充斥移动医疗产品,在实际中相关健康数据采集的客观性,以及设备运行的标准规范和操作人员培训等方面都不够规范。信息沟通和技术障碍的一些问题。在此情况下,高校及研究所要发挥的作用,首先是对大数据如何整合、开发和利用。还有设计相关的研究,对产品的应用设计科学研究进行验证。
下午的“新媒体环境中的健康风险与多方对话”分论坛上,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顾沈兵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微信等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和问题思考,并结合本单位维护的“上海12320”微信公众号,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医疗专业社交媒体渠道的运营之道,顾所长的幽默语言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谈到,我们的健康传播还处于一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自媒体的自身缺陷有很多。对此,有关传播对策是要寻找一些具有普通意义的伦理原则,这是很著名的生命医学四原则:自主、行善、不伤害、公正。我们在健康传播领域,和普通新闻传播不一样。我们除了遵从普通新闻的伦理原则,更多的是要遵守医学生命的原则,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崔松主任医师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新媒体语境下医生与健康传播,呼吁医务群体更多承担起健康传播责任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机制。
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名医坐堂”节目主持人高源主播为我们介绍了电台健康科普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革,她认为觉得做健康传播,传统媒体保证了内容靠谱,新媒体则大大拓展了更广泛的到达率,二者结合相得益彰。丁香园医学传播总监初洋分享了丁香园作为一个传统深耕专业领域的医疗网站,近年来以丁香医生为旗帜,向大众健康领域转型的经历,表达了对公众健康传播未来发展的期待。“上海发布”办公室副主任周凯就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媒体发布做了阐述。
此外,沪上大学和各大三甲医院健康传播相关部门的直接负责人都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医疗系统媒体沟通与公众参与”圆桌论坛环节,结合各自医院对医疗系统新媒体使用进行了介绍,活动的与会代表的一致关注,最后,年会在热烈和友好的气氛中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