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做选择题 反正最苦逼的是自己
今天(12月4日),正式成立的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本市家庭需求研究的最新报告。这一报告是对近2400户上海家庭,在婚姻家庭生活、孕期、孩子各个成长阶段,以及对老人的照顾等家庭服务需求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现代家庭的典型特征是:
孩子至上,而中年人对自身投入过少,老年人支付意愿低。“重娃轻老”很典型。
专家给我打了一个比方:
80后独生子女
80后最后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
4位祖父母,2位父母,1个孩子。
这代独生子女结婚 又生了二孩
家庭结构是8422:
8位曾祖父母,4位祖父母,2位父母,2个孩子。
因此,这个家庭共有12位老人,和2个孩子。
从数据来看,专家曾预估老人照料会是家庭服务需求的大头,而孩子的培养需求则应该趋向于精品化。
不过,结果却是这样的:
通过对不同家庭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家庭需求最旺盛的阶段并非是老年阶段,而是有儿童和青少年的阶段,这一阶段家庭对服务和各种资源的需求最旺盛。
在支付意愿排名前10位的家庭服务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培养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支付费用均值为每小时36.17元;
第二位是辅导孩子的功课,支付费用均值每小时33.6元,
排名前五位的还包括,婴幼儿的早起教育;获取孩子成长所需知识;教育孩子碰到困难时求助,清一色都是对孩子的投入。
此外,调查显示,孩子在6到18岁的学龄期间,家庭对各种服务和资源的需求量要大于0到6岁,可见人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非常突出。
而老人照料方面的家庭需求方面,仅有"卧床或失能老人看护"和"给老人打扫卫生"两项,虽然进入前十,却是倒数,家庭支付意愿远不及对孩子的投入。
可见,当前家庭的核心仍然在孩子身上。老人的需求虽然大且刚性,但家庭的支付意愿却不强烈。
大部分的投入给孩子,部分的精力给老人,那夹心层对自己的投入呢?
调查显示,中年人对自身的投入过少,无论从需求度还是愿意支付的费用来看,都呈现很低的数值。哪怕是支付能力较强的中产阶级也有不少对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础,关注度很低,这与不少西方国家截然相反。
相应的,在市场上为婚姻生活、婚姻质量提供服务的专业机构也很稀少。其实家庭所需要的服务,远超过家政服务所能提供的打扫卫生、买菜做饭、老人看护。
根据调查,有支付意愿的潜在客户达180万,市场规模每年应有70亿元。
“老太太现象”
调查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上海老年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四岁,而婚姻中通常又是男方年长的情况居多,因此未来上海可能会出现"老太太"现象。
由于过去的习惯很多的收入来源,家庭保险都依靠男性,一旦男方故去,老太太们失去依靠,很有可能会更依赖自己的子女,或者寻求第二次婚姻。
从养老服务的细分来说,老太太们的习惯、喜好也自有特色,未来上海老太太们会带来哪些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也值得思考。
(看看新闻网记者:张帼霞)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