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做客致远学院学术沙龙探讨数学的意与美[图]

24.09.2017  07:24

9月21日下午,致远学院本学期首场“ZY-INS沙龙”在上院100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席南华专程从北京赶来,与致远学院及自然科学研究院的近300名师生,一起回顾数学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历史伟人的一些观点,共同探索“数学的意义”和“数学之美”。

真理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

席南华院士提到“”与“”作为物质和事物的基本属性,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数学的价值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期间,由于其抽象性,它的发展非常缓慢。从与具体对象相关联的数,到抽象普遍的数的概念;从点、线、面等基本的概念,到抽象的几何学的形成,每一阶段都依赖先前的概念和积累的经验,基于逻辑推理逐步发展起来。数学是对具体世界的抽象化描述,正如黑格尔所说,“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数学是现实的核心,没有数学,很多的现象和规律是无法认识的。

数学之美不仅是绝对的,更是无限的

高斯称数学为“科学的女王”。爱因斯坦也曾提出,“数学之所以比一切其它科学受到尊重,一个理由是因为它的命题是绝对可靠和无可争辩的,而其它的科学经常处于被新发现的事实推翻的危险。数学之所以有高声誉,另一个理由就是数学使得自然科学实现定理化,给予自然科学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席南华院士认为,唯有数学能研究无限,揭示神奇的无限世界,并利用无限研究有限。

不问它是否有用,而问它是否有趣

数学的思维常常超出实践提出的任务的直接要求以外很远,例如十亿、百亿的概念的产生先于运用这些数字的实际需要。席南华院士指出人们对于“有用”、“无用”的评价往往只局限于当前,而不能以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它。圆锥曲线作为一门纯粹的抽象学科,在当时被认为是“无用”的,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家的求知欲。然而,它被研究了1800多年后,成为了解重要自然规律所必不可少的钥匙,被用来描述天体的运行轨道。席南华院士特别指出数学家在研究问题时往往都是基于好奇心的驱动,然而一切问题的背后往往都是密切联系的,他鼓励同学们要对科学充满好奇心,不断激发自身探索科学的渴望。

席南华院士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解为同学们开启了奇妙的数学世界的大门。现场互动中,他以数学家特有的言简意赅的风格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赢得满堂喝彩。

ZY-INS沙龙”由致远学院和自然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曾邀请多位中国两院院士、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等海内外知名学者来访交流。随着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加频繁深入的合作,未来将吸引更多如席南华院士这样的大师为致远学子带来更多领域的知识分享,引领同学们深入科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