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上海交大倪军教授做客郑州一中畅谈中美教育差异[图]
倪军教授为学生带来关于中美教育的思想碰撞
中美创新教育体系有什么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大潮中将遇怎样挑战?在中国的土壤如何培养胸怀世界的领袖型人才?4月10日,国际机械制造领域著名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特聘顾问、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荣誉院长倪军做客郑州市第一中学,为河南学子带来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思想碰撞。同时,此次思想火花也引燃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的展示,现场中学生的科创好奇心瞬间被一个个创意无限的科技作品所调动。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作为全世界机械工程领域最为著名的专家之一,接受过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培养并致力于中美教育合作的倪军以工程领域两国教育模式的比较给大家带来对这一领域的全新认知。他深入分析了美国创新培养体系的成功之处,也指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优势。面对未来,他说:“中国进一步快速发展急需我们中国大学培养一大批的世界级的精英人才。”
倪军以他研究的机械领域为例,中国培养的工程师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但是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数据,“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连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都不到。面对这样的现实,倪军教授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解答,他说:“为何培养不出卓越的工程人才?如何培养工程人才?我想,借用温总理的一句话来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对于工程人才来说,既要抬头望天,也要有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需要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并最终能够解决问题。”
中美两国高校的执教经验使倪军教授感到,中国学生生源好、数理基础扎实、吃苦耐劳,但却竞争不过美国毕业生。尝试用“制造”的思路解答,倪军认为:“原材料是好的,产品却不够好,这一定是制造的过程出了问题。”
据倪军教授介绍,中国高校要想培养有影响力的世界型人才,其实不难,可以从“师资水平、管理体系和培养理念”三方面入手。当然,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点燃学习的火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由学生内在兴趣所激发的学习动力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奇思妙想的创意作品与十项全能的河南学神
与倪军教授讲座同期举行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
不经意间,一艘气垫船在现场干燥的地面上从你脚边呼啸而过,自如地转弯、前进、后退甚至漂移。这艘可“水陆”两用的无线遥控气垫船是来自交大密西根学院大一学生的课程作品。除此之外,一台仅高30厘米的机械臂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极大热情。精妙的设计让它可以轻松优雅地将糖果投掷到10米远。不少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过把“投炮手”的瘾。
据作品展示者外籍教师Shane Johnson教授介绍,每个设计作品都体现着同学们的生活智慧和创新思维能力。
现场引人注目的不仅有科技创新作品,还有一位在场中学生熟悉而陌生的嘉宾。他就是曾毕业于郑州一中现就读交大电子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王靖元。在同学眼里,王靖元是专业成绩年级前5%的“学神”级人物,这次回访母校,他更不忘为学弟学妹们带去自己的经验谈,为备战高考的他们提供关于未来选择的建议。
来源:映象网 201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