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开花自一奇
15.06.2016 16:57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我最喜爱科研!”
去年3月,何敏娟离开了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的岗位,重新回到了教学岗位,安心做一名老师。
这是何敏娟出发的地方,也是她选择的归途。1985年,她在这里本科毕业,1988年读完研究生后留校担任老师。2003年起,她开始担任各种行政职务。“再不做科研就没有时间了,岁月不饶人!”
谈起科研,何敏娟神采奕奕。当年,她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高耸钢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如今,又在木结构领域取得了很多科研突破。
“高耸钢结构包括电视塔、输电塔、风能发电塔等,这些设施都很重要,做结构要考虑风载和耐久性。2008年的一场大雪,因为输电线路被雪覆盖,过度载荷压垮了南方很多输电塔。后来,我们进行了设计改进,建立了类似保险丝结构,今后这样的问题就不可能发生了。风电设施的受力更加复杂,中国清洁能源基础建设相对落后,我们正在努力中。”何敏娟滔滔不绝。
2000年,何敏娟开始涉足木结构领域研究。“现代木结构和传统的不一样,我们对其进行加工,让它可以防虫防霉防腐,木结构非常环保,而且木材是可持续生长的资源。我们平时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黄沙和水泥,中国很多地区都在开山挖沙,这些资源用完了不可再生。西方这方面研究得很深入,中国科学家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高达9层的木结构房屋,何敏娟今后科研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钢木混合结构建筑。
“就是想为灾区做点事。”
2009年,都江堰市向峨小学建成。今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是全国第一所全木结构建筑学校。有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3幢全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其所有建筑的抗震标准为8度设防,不仅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还具有防火、环保等特点。这些建筑的设计凝聚着何敏娟的赤子之心。
面对电视镜头里汶川地震灾区的满目疮痍,震后不到1个月,何敏娟和长江学者吕西林教授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就向政府建议用木结构重建校舍,并联系到加拿大政府上海办事处捐赠木材。她与其他援建人员一同前往灾区考察学校新址,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到现场进行施工配合。由于得到各方支持和团队的努力,这一项目节省政府投资近千万元。
“我们的善举被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的赞誉。其实我们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只是想用专业为国家、为灾民做点事。”何敏娟回忆当时的援建过程,依然充满激情。
“不学以致用怎么行?”
学以致用是何敏娟的为师之道。当年她作为土木工程学院的副院长,倡导并建立了“结构大赛”,鼓励同学们用各种材料进行结构分析,在亲手操作中巩固知识。这项大赛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现已升级为全国层面的创新大赛。
多年来,何敏娟还坚持为本科生教授“钢结构基本原理”“木结构”“塔桅结构”3门课程。她每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强调毕业设计要结合工程实际,与校外专家联合指导,使学生得到“真刀真枪”的磨练。(作者:吴苡婷) 【来源】上海科技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15.06.2016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