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俞勇带出程序设计中国“梦之队”,注重学生知识与素质全面培养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参赛队伍遍及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世界一流名校,被称为“聪明人的比赛”。作为ACM 队“总教头”,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俞勇20多年来率队6度斩获大赛金牌,3次将全球总冠军带回中国。在这位全国师德标兵眼中,如何调教这些校园里的“聪明人”,远不止一个育才问题,更不是送上领奖台即可,而首先是一个育人问题。
一顿晚饭引发教育观更新
15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夺得第26届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冠军,创亚洲历史。那时,从华东师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俞勇已带队参赛五六年,他向学校申请创建ACM班,为中国培养计算机领域的世界前沿科学家。之后,这个入学时优中选优的试点班,又组队两度夺魁,成就“三冠王”。
然而,头脑和电脑不是全部。有一次,俞勇率队外出参赛,一天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围坐用餐,只见有学生总是将旋转台上的菜肴转到自己跟前自顾自吃。俞勇当即善意指正。学生的回答令他吃惊:老师,从小到大没人告诉我不可以这样做。“错,也许不在他们。”俞勇说,前辈寄望于下一代的东西太多,而长辈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品行和人格教育,这样的孩子最终虽然考上了“理想”大学,却未必能够实现远大理想。
从那顿饭开始,俞勇大幅更新了教育观。ACM班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竞赛”只作为一种检验。“在背后支撑知识和能力的力量必须更加强大。”
学生们都说,俞教头的眼睛很“毒”,有事总瞒不住他;他的眼光也最“独”,特别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引导。学生们还觉得和俞教头没有“代沟”,什么事都可交流。
一次,俞勇和大四学生吃饭,女生小罗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入学通知,她问:“俞老师,当初ACM班选拔时为什么您要了我?”俞勇说:“记得面试时,你说自己并没有计算机基础,但是对任何新东西好奇,只要有兴趣就会很专注。这一点非常可贵。”
俞勇至今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年,他都要花差不多两周时间与班上每个学生一对一面谈一次,可谈优点,更谈不足。
如今的女学霸小罗也正是大一时与俞勇的面谈,改变了人生走向。当时,原本在中学成绩数一数二的她,在大学里成绩变成“倒数”,她愁眉苦脸叹息自己“咋不会读书了呢”,甚至提出了离开ACM班的想法。俞勇告诉她,解不出、做错了的题,不能不告诉同学,压抑自己会造成恶性循环。当然,去请教同学时也不该简单地问同学这道题怎么做,而是应该把思考的过程告诉同学,这样才能诊断出哪里出了错,才是学会了分享、互助互利。
第二次面谈,俞勇发现小罗对碰到的问题能笑颜以对了。毕业时,小罗最终放弃了顶尖名校的录取函,选择了华盛顿大学图形学专业投身动画,因为她找回了从小的梦想:画画。
“学子论坛”上学生当老师
除了课堂外的育人功夫,课堂上的俞勇也同样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计算机系新生们总是惊讶地发现,俞勇给他们上的第一课不是编程,而是讲“黄埔军校”。这个交大办学特区“致远学院”的计算机试点班也是“新黄埔”,只有中国自己的计算机科学家崛起,才能振兴中华。
这位全校“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还有一门课在全院四年本科总结评教时永远位居前三、给学生的印象最好:“学子论坛”。这门课无关计算机,在大一大二4个学期各开一次,主讲是每一位学生,俞勇则是随堂做着听写笔记的“点评专家”。从天文、地理、史学、文学、体育、时政到经济,全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最近的一次“学子论坛”,有学生抛出褒贬不一的曾国藩人物话题,俞勇从正面循循善诱,“可以学学他屡败屡战不怕输不认输的精神”。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这一切对话不过是发生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但讲的人也好、听的人也罢,大家的思想都飞到了更远的地方。”
俞勇尊重所有的人,也要求学生尊重身边所有的人。每次交大ACM队伍到世界各地比赛,都会有曾经的队员自费到赛场给他们加油;平时训练中,更有已经毕业的老队员从世界各地邮来资料;而后来的一届届学生只要亮出ACM班“名片”,联系上各地学兄学姐,哪怕只是电邮,从未谋面的学长都是有求必应。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5.16 第11版 上海
原文: 以“德才”二字调教校园“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