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保险机制"保护"预付款 专家:增加商家违法成本

08.12.2015  11:48

上海网4月6日消息:4月3日,本报A11版聚焦了预付款消费问题,消费者事前支付了数额不菲的定金或学费,却遭遇商家突然关门歇业,预付费用难以追讨。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该怎么办?“12345”热线督办人员建议,应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增加违法成本。

相关专家表示,预付性消费的监管空白客观存在,但在立法层面也确实难打破僵局。从长远看,引入保险制度或是一种解决方案。

消费者弱势维权难

市消保委法务部主任汪鸫告诉记者,虽然针对预付款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但在《新消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相关条文。例如,根据《担保法》规定,定金不能超过合同涉及金额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经营者处于强势位置。消费者为了定到心仪的酒店,只能按照商家的方案来。

汪鸫说,按《新消法》规定,无法提供服务就应按约定退还预付款,但这仅能规范正常的经营不善情况,那些不诚信的恶劣商家对此视若无睹。有些商家明知关门在即,还想靠着收预付金短期套利,最后捞一笔,甚至明天关门,前一天还在拼命卖预付卡、收预付金。此外,企业一旦关门,最后的资金和资产拍卖所得,往往优先清偿员工工资或其他抵押性债务。等轮到偿还消费者的损失时,早已没有余力。

预付款实质上就是消费者对经营者的授信。授信要建立在了解、信赖的基础上,然而现实情况是,消费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商家的情况有具体详细的了解。”汪鸫说。

   立法层面遭遇困局

市律协副会长、市人大代表钱翊樑一直关注着预付性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年上海两会上曾提出议案,他建议修订《上海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暂行规定》。“虽然预付卡模式实际上已成为许多企业相当普遍的经营模式,却一直处于监管的‘盲区’,主要靠经营者诚信自律。然而,目前社会诚信程度依旧不高。

钱律师说,现在只要经营者人不消失,手机不关,两手一摊说经营不善,就是没钱,往往就不必承担后果,违法成本确实太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未在预付费经营模式的资金规模、信用状况等主体资质上设置门槛,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手段。

既然预付性消费问题如此突出,为何不能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呢?钱翊樑坦言,这其中存在着难题。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预付款属于市场行为,应由市场来调节,政府不能过多插手,不能加以规制。这让预付款在立法层面碰到了困局。

   引入商业保险制度

汪鸫也表示,就预付款问题建立严苛的法规条文,不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但他认为,预付款的风险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保险制度来解决。消费者在缴纳预付款项,或购买预付卡时,可规定商家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一份保险,一旦商家关门,无力偿还,由保险公司来赔偿。钱翊樑律师在提案中也提到,除了限定发卡门槛、缴纳高额保证金、加强监管外,还可引入商业保险。

而在现状之下,汪鸫还是建议消费者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新消法》中不仅提到建立企业诚信档案,还提到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在对企业授信之前,不妨先查一查公示信息,对商家的一贯表现摸摸底,看看有无劣迹在先。另外,缴纳预付款的金额也不宜过高,预存时间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