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石库门 留住一份海派乡愁
近年来,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大批石库门因年久失修而被列为旧改范围,成片拆除。一边是多年蜗居其中的居民,渴盼改善居住条件,并且这样的愿望也合情合理;另一边是社会上有关保护石库门、延续上海历史文脉的呼声,日渐高涨。石库门保护与改善民生之间,究竟能不能找到平衡点呢?
石库门是上海特有的民居。资料显示,解放前,上海约有20万幢石库门里弄建筑,近六成上海人居住其中。
而今年最新统计显示,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风貌街坊只有173处,居住建筑单元仅剩5万幢。约七成石库门,因居住人口过于密集,使用功能又落后,而被列为二级旧里,遭到拆除。近年来,保护石库门历史风貌的呼声日渐高涨,上海还建立起抢救性保护名单。
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雪敏: (石库门)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住宅建筑,更多的含义是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属于城市大的文脉。
新天地、思南公馆画面多年来,上海探索出三种保护模式。其中两种都与商业开发有关,一是以新天地、思南公馆为代表的居民整体动迁,然后整体商业开发的模式,其好处在于能将石库门风貌修旧如旧,并完好保护,不足在于失却了居民生活风貌的内涵。第二种就是将居住功能和商业开发相结合的"田子坊"模式,楼上住人,楼下开店,能让游客们在逛街之余,感受上海老百姓的市井风情。
武汉游客: 有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味道,一种独特的气息,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美籍华裔游客: 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翻新太快,旧的东西看不见了,另外旧的东西太旧了,现在这样保存了旧的东西,可以多一样东西留给后人。
然而,在商业开发土地越来越受限的今天,这两种模式在保护石库门上都显得难以为继。相比之下,以保护外观和改造内在生活设施相结合的原生态保护模式,正日益受到居民和业界认可,并在中心城区推开。延安路二大会址旁,这片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建筑,最近被脚手架团团围了起来,正接受大修。
静安置业集团物业管理部经理 丁惠定: 这个瓦片是我们为了把这个房屋修好,专门去拆房基地里面淘出来的,现在上面有的有些损坏了,要换,但是新的上去就觉得好像有点两样了,要尽量把它修旧如旧。
除了外观修正,屋内的煤卫设施也会得到改造。
居民: 六七十年这些电线什么的也都没换过,这次政府也很关心的,现在都帮我们换了新的。
大修后的石库门会是什么样的呢?来看看刚刚旧貌换新颜的百乐邨。外观上,石库门特有的门框、大黑门、清水墙风情依旧,而在功能方面,弄堂排水管道和房屋内的厨卫设施都进行了改造,住户们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居民: 现在这样进来烧东西就干净很多了。还有嘛这次改造还给我们搞了个卫生间,原来我们都是用痰盂倒马桶的。
美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徐佩兰: 这次政府正好有这样一次实事么,那么我们通过征求居民意见,既然还不能动迁,那么我们能够适当地改善一点生活。
然而眼下,石库门保护一个最棘手的难题,就是保护工作与早期开发规划有矛盾。一些石库门里弄早在10年前,就被列入规划拆除范围。也正因如此,像虹口的公益坊、闸北的慎馀里等,都是在开拆后,各方呼吁、努力下,才勉强保留下了一部分。光靠喊一嗓子保护是不够的,如何完善制度,实施保护已迫在眉睫。
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雪敏: 把城市动迁,包括住宅的政策怎么跟我们这些遗产,特别是这种石库门特殊的结合起来,怎么跟廉租房保障房政策怎么配套。
静安区规土局局长 徐蕙良: 希望(石库门)保留了以后,再怎么发展,上海这个城市有高楼大厦,也有那些二三十年代的历史的承载、记忆,这样的话,这样的城市是有历史感的。
今年以来,上海不少知名学者联名发起了石库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倡议书,市政协正和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石库门申遗的调研工作,并力争推动这项工作列进十三五规划。
希望通过石库门申遗,能促进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提升大家对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当然,石库门保护与改善民生之间,城市更新与文脉保护之间,能否实现鱼与熊掌得兼?这些问题也考验着有关部门智慧。希望相关制度的出台与落实,能快些再快些,这样可以为我们后代留下更多城市遗产,为上海人留住一份乡愁
(看看新闻网记者虞之青、沈倩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