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走出可持续发展新路
07.11.2016 18:34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昨天,第28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依托互联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互联网+”是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开放和包容的互联网思维,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开拓转型升级新通道
■依托互联网,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上海是一座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城市治理的要求高、难度大。必须依托互联网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依托互联网,创新公共服务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要建设更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依托互联网,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上海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多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市长“国际高参”昨天齐聚世博园,第28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世博中心举行。此次咨询会议以“互联网时代的上海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上海市市长杨雄作主题报告。
本次大会由WPP首席执行官苏铭天爵士担任会议主席。上海市领导应勇、赵雯、周波、时光辉、白少康、陈寅出席。
杨雄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世界因互联网而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丰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为了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纷纷基于互联网,促进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重要力量。
杨雄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和互联网建设,从先行建设信息港,到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再到全面建设智慧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和互联网应用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上海拥有泛在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 下转3版 (上接第1版)光纤到户已形成全市900万户家庭覆盖能力,网速保持全国城市前列。4G网络用户数超过1200万,3G/4G网络基本实现全市域覆盖,无线局域网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公共场所。上海拥有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互联网企业和产业。2015年,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成为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5万亿元,是国内电子商务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上海拥有一大批智能高效的互联网应用平台。已经初步形成智能交通、智能水网、智能电网、数字城管等智能应用体系,建成开通上海发布、电子书包、电子账单等公共服务平台,政府数据服务网数据开放覆盖广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上海拥有安全可靠的网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基础网络、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在国内率先组建区域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机构,网络安全指标排名全国前列。总体上看,上海已基本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框架,为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杨雄说,互联网日益成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城市发展愿景,根本离不开互联网。上海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要到2030年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必须进一步向互联网要更大动力。上海正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40年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融入互联网、根植互联网、深耕互联网,走出一条依托互联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第一,依托互联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是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契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开放和包容的互联网思维,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开拓转型升级新通道。
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活力。要以互联网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最广泛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努力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加速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要以资源整合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为抓手,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模式,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更开放、更宽松的环境。
要打造“互联网+产业”新模式,加快发展“四新”经济。要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全产业链运作、跻身世界前列的新兴产业集群。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支持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等平台建设,大力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切实发挥互联网对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作用。
要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渗透性和带动性,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仍是上海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等环节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提高产品制造、生产组织和市场服务方式的智能化水平。
第二,依托互联网,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上海是一座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城市治理的要求高、难度大。必须依托互联网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要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努力使城市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依托信息化手段,上海已经建立起全市一张网的城市管理格局。我们把城市划分为一个个网格,按照网格配置管理力量,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问题“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好互联网技术,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发展智慧交通,努力构筑畅达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要着眼于使交通运行更顺畅,加强对道路车辆、交通枢纽客流等数据的监测,扩大智能交通诱导系统、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要着眼于使市民出行更便捷,整合实时路况、停车动态、公交动态、航班和铁路动态等信息,为市民提供路线规划、智能停车、网上购票等一体化出行服务。
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企业和市民办事、创业的便利化水平。要围绕实现“一号申请、一口受理、一网通办”的目标,深化政务协同应用,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大厅,推动政府服务模式向分布式、扁平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公共数据开放在国内领先。
要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安全防范体系,努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对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而言,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将加快推进水、电、燃气等城市“生命线”的智能监测和可视化管理,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加强社会治安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依托互联网,创新公共服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要建设更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要努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建立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制度,建设智慧学习云平台,集聚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广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网络教育新模式,推动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要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新模式。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推动互联网与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要大力普及智慧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广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定位援助等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要加快建设触手可及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文化上海云、数字博物馆群、“书香上海”等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各类文化信息,在线提供阅读、视听、讲座、培训、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第四,依托互联网,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上海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多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要运用信息技术助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搭建全市统一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各类基础信息、各类规划要素全覆盖,依托平台加强管理,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着眼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大节能力度,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网络,更多地使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在城市建设中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努力减少碳排放。
要提升环境治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坚持生态优先,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和水环境治理,强化能源、产业、交通、建设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污染排放,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夯实互联网发展基础。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使上海成为全国带宽最宽、网速最快、网络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必须优化互联网发展环境。坚持依法治网、共享共治,健全政府引领,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和市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完善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有效遏制和严厉打击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让网络空间新家园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干净、更加安全。
杨雄说,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至今已举办了28届,历届与会成员和嘉宾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企业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企业在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期待有更多的国际企业参与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参与上海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营造更好的环境,支持中外企业在沪实现更大的发展。(记者 孟群舒)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7.11.2016 18:34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