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用过现金了?
7月5日,盛夏的阳光洒满了黄浦江即将全面贯通的滨江大道沿线。沿岸散步的大爷大妈们发现,今天这自行车道比往常热闹许多。一群“男人帮”骑着共享单车,笑容满面,还不停地向拍照的路人挥手示意。
停下来,大妈这才发现,哎呀,敢情是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书记还和大伙聊起天来,其乐融融。
当天,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骑共享单车照片火爆刷屏,网友直呼“酷”!韩正一行,更被网友称为“魔都骑行男子天团”。大概为了不厚此薄彼吧,小黄车、摩拜、小鸣单车,加上上海自家的凤凰自行车,韩书记爽快的全骑了一遍。
不过,网友们的好奇心可刹不住了。韩书记怎么付费的?也用手机吗?付押金了吗?他买东西也用手机支付吗?他手机上到底用哪些APP?一时间,微信朋友圈里,网友各种猜测,热度快赶上上海的高温天了。
一部手机就能“通关”走遍上海全城,满足吃喝玩乐?小手机真能改变以往的传统生活?这变还是没变?一定要听听大家怎么说!
市民说:手机比老婆还“亲”
早上8点43分,赶着上班的小伙杨铭快步走出2号线东昌路地铁口,手机扫描了一下小黄车的二维码,骑上车潇洒而去。
单位距离地铁口这段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骑单车正合适。“离上班时间还有十几分钟,足够了,我可不想被扣奖金!”“最后一公里”被共享单车攻克,杨铭开玩笑说,这下找不到迟到的“理由”了。
中午,都市白领唐小姐赶到单位附近的八佰伴吃午餐。吃完,掏出手机,她娴熟的扫描桌面二维码,餐桌号、菜单及用餐总金额瞬间呈现,选择支付方式付款。
“如今,谁还带钱包啊,土!”唐小姐吃完饭,顺路走进路边便利店,买了瓶饮料。营业员扫描支付,几秒搞定。
回公司路上,街道两边散落着米粉店、奶茶店、水果店、豆浆店……几乎家家收银台前,都贴着支付宝和微信的支付二维码。
傍晚6点多,小伙韩先生一下班,就赶到浦东新大陆的百联电影院。恋爱的夏天,首要任务陪女友看电影。“虽然套路老了点,但毕竟最有效,不是吗!”
排队?韩先生早就在手机上预订,选座购票一键搞定,直接在大厅取票机上取票。“八九十年代,排长队买电影票。万一买不上,得罪女友还能开心?”韩先生说,现在想想,过去排队买票还真难以接受!
网上购物、缴纳水电费、信用卡还款、订餐订车……随着软件的应用及开发,手机上的运用场景越发丰富,人们也越发离不开手机,有人戏谑称现在这手机,比这老婆还“亲”!其实,被手机改变的生活,还真不止上面一点点。
理财观:数据看的见 投资更大胆
手里有笔闲钱,放银行存定期,利息少得可怜,还不能随取随用。林小姐下载了一款理财软件,只要存钱就能收益,而且每天收益可见。
“刚开始还有点不放心,后来尝试了几次,发现一些理财软件其实也挺安全方便。”现在,只要每个月工资一到账,林小姐都会直接转入理财账户。
消费观:时间成本少 花钱更随意
“不管我加班多晚,通过APP下单购买菜品和水果早已到家,不会饿到自己。”陆家嘴从事金融工作的麻女士节约了下班去菜场买菜的时间。“以前婆婆看到快递上门,认为我太会花钱,不懂节约。不过现在,婆婆也习惯了。毕竟,大部分比菜场便宜多了。”
“每个月看到自己的账单,总想把自己掐死。”市民张小姐告诉记者,每次“刷”手机支付消费买到心爱物品带来的快感,已完全掩盖了需付金额带来的肉痛感。
生活观:零碎时间解决生活小问题
“平时加班多,周末就想偷个懒。”浦东袁女士手机APP预约了位保洁阿姨上门服务。
周末上午10点多,动作麻利的阿姨准时到来。“昨天不小心打碎了碗,地板上沾了一些油渍。阿姨,麻烦你这里仔细拖一下。”“好的,没有问题。”拖地,擦玻璃、打扫卫生间……阿姨干起活来干净利索。完毕,袁女士通过APP对服务评价,OK满意!
“现在海量客户端,已让人们学会基于互联网前提下去思维和行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樊博教授分析,商品购买也是趋势一部分,利用手机端解决零碎时间实现服务,恰恰也是互联网发展最大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余明阳教授认为,“线上线下O2O的模式越来越受欢迎,主要还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种消费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移动时代,生活便捷背后是生活品质提升,也让人们对手机新生活的前景越发期待。
从大众点评、喜马拉雅、饿了么、触宝,到摩拜、凹凸租车、拼多多……近年来,上海互联网创业公司如春笋般涌现,多数扎根生活类互联网服务。不少公司,在短短两三年内,就成长为了行业的独角兽或领军者。
为什么要改变以往生活模式?又为什么偏偏选择上海“尝螃蟹”?大咖们其实也有话说!
一碗阳春面
“小时候,餐饮店还是有意见薄挂在账台那儿。想找餐馆,但似乎没特别好的信息平台。人民广场有什么餐馆、徐家汇有什么餐馆、北京西单、东单、王府井哪里有好的餐馆,基本上靠朋友了解。信息存在人脑子里,没共享出来。”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伟说,2003年大众点评,就是抓住这个需求,通过互联网,让用户把信息分享出来。
龙伟记得,大众点评初创时期,韩正也曾来过考察,“还能在网上订阳春面!”当时,领导惊讶又惊喜。而今天,别说阳春面了,网上订满汉全席也不成问题。
随着老百姓对生活需求越来越精细化,龙伟敏锐感觉互联网将进入下半场,更垂直,更细化。“我觉得未来有很多很多机会,很多颠覆的机会。从很小的公司做起,也是一种乐趣。”
“挖掘声音的价值” 创新是逼出来的
“比如当你在挤地铁的时候,当你在开车的时候,当你在做饭烧菜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没法分心去做其他的事情,只有‘听’是可以兼顾到的。”喜马拉雅FM创始人余建军解释,随着个人碎片时间越来越多,“听”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
截止2017年4月,喜马拉雅已覆盖用户超过3.5亿,成为国内了最大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企业估值超过100亿人民币。闪光的数字背后,改变的是城市人的生活习惯和状态。余建军充满激情,“音频是一个被远远低估的行业。未来,音频的真正价值才刚刚开启。”
作为喜马拉雅FM投资方证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戴志康,眼光独到。在他看来,互联网对整个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是必然的,创新是生活环境“逼”出来的。“上海式生活的创新在其他国家不一定能做到,因为我们有特别的社会现象。只有高度集约化的生活方式,在上海这样的超级口大都市,充分体现出它的优越性,才能引领全球。”
只有做最前沿的东西才不辜负青春和热情
从上海交大起家的饿了么,经过8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餐饮O2O平台,其在线外卖平台覆盖了全国2000个城市,加盟餐厅130万家,用户量达2.6亿。
饿了么首席战略官康嘉记得,他和Mark(饿了么CEO张旭豪)喜欢打实况,废寝忘食,叫外卖结果发现体验太糟糕了。“电话叫餐经常占线、餐厅选择少、对比少、服务难以评价,经常有同学骂娘,都已经骂娘了,说明真的很痛。”
某天晚上合计了一晚,几个年轻人第二天就起来做事。“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我们更要有一些前沿的思想,更领先的想法去改造整个行业。不要说今天为了赚钱而去做生意,只有做最前沿的东西,最能改变社会的东西,才不辜负我们这一份青春和热情。”张旭豪在一次演讲中坦言,“交大当时给我们最大支持,就是创业的环境。确实,我们非常感谢周边的点点滴滴,上海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要。”
张旭豪说下一个9年,饿了么一大战略将是“Make Everything 30min”,将用创新科技打造全球领先的本地生活平台,推动中国餐饮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将外卖培养成中国人继做饭、堂食后的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
“过去电商主要是以搜索为导向模式,我想那是‘物以类聚’。但今天,应是“人以群分”的新模式,不光讲究购物效率,还要注重消费者能否得到快乐。”认定新模式,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决定在上海创业。
如今,国内电商市场趋于“红海”!突围何其容易?用户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拼单,以更低价格购买优质商品。通过沟通分享形成的社交理念,构成了拼多多独特的新社交电商思维。一路下来,黄峥发现,拼多多模式可让消费者直接接触到加工企业的产品,更能推动加工企业发展自己的品牌。“这样看,能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上海是走在消费前沿,国内最先进的消费形式、理念,都在上海汇聚。”在黄峥看来,未来社交电商很可能会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机会,而一旦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取得成功,那么这个模式走向全国,乃至走出国门也就不再变得遥不可及。
共享经济或颠覆上海丈母娘文化
“上海,但凡毛脚女婿见丈母娘,丈母娘就会问有没有房,有没有车。”凹凸租车联合创始人陈韦予忍不住感叹,上海独特的丈母娘文化,给年轻人压力太大。而欧美年轻人同样情况下,却用租赁的方式来生活。
凹凸租车于2014年5月上线,目前注册用户已突破500万,注册车辆超过30万辆,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30个城市,下半年将拓展至近百个城市。
凹凸租车曾做过调查,平台上9.8%的租客未来可能考虑不买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经济时代,有人断言,未来上海丈母娘文化恐被颠覆。
“过去没有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是奢侈品的标志。因人手、环境、交通、物流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一部分人能享受到私人定制;过去消费中间环节较多,大众化商品无论价格、渠道、服务都不够好。”源星资本董事长、管理合伙人卓福民认为,消费互联网兴起之后,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显然,上海已形成了围绕民众日常生活服务的互联网新生态圈。
“手机新生活” 为何在上海不是话题是实景?
“互联网+”新生活在很多地方是热门话题,但为何在上海那么真实可以触摸?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9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实现增加值1963亿元,增长12%,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0%,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1%,上海市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7%。
2017年7月5日,上海面向市民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宣布基本完成。在线可查医保金、公积金、养老金、车辆违章等56项功能。下半年,还将有44项应用上线服务。半年不到,实名注册用户数已达660万人!
“上海有超过2700万极具消费能力的人群;而上海消费者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还有上海是全国合同履约率最高的城市。”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深信,正是这三大特征令上海成为互联网生活业态的试验田。
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看来,新一轮互联网发展浪潮中,上海优势更是日益凸显。
上海全国工业基础比较好,商业服务最发达,在要素资源、经济能级、行业标准化方面有着充分积累。而规范化的服务和高素质消费人群,正为上海带来源源不断地生活服务创新。以移动互联网为承载的生活新方式正不断成为新兴产业亮点。同时,上海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营商环境优良,为互联网企业实现与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环境和土壤。上海大量良好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高素质人群,既是“互联网+”的创造者,更是“互联网+”的实践者。
2016年,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出台;2017年5月,上海发布振兴实体经济50条。其中,未来生产性服务业要占到现代服务业收入的三分之二。显然,“互联网+”在新经济当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樊博教授感叹,“我们会慢慢变老,但购物习惯不会改变。所以我认为消费互联网会缓慢增长,绝不会消失或终结,会走向比较成熟、理性的发展状态。”
“消费互联网没有所谓最好的时代,永远是最好的时代。”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收益不断增长,某一行业经济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卓福民满怀期待。
上海的新生活方式能不能引领全球,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文化标记?陆雷说,他也常常想象,有一天:早上先骑共享单车到公司,然后再用大众点评叫杯咖啡,手机预订好晚上的电影票,中午和朋友聊天顺便拼个单……“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人们,都在像上海人一样过着同样奇妙的“手机新生活”。
来源:人民网 2017.07.14
原文: 你有多久没用过现金了? 上海,一座被“手机”改变生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