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年度关键词|2022,你与我,我们一起走过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2022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顾这一年的“世界”与“我们”,感慨万千。 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以“不变”应“万变”,以“共同体”积极迎接挑战,以有限的“确定”锚定无限未来的关键一年。 如同过去的五年,我们试图用一组 关键字 来总结即将过去的2022年。
我们把 “YU” 作为2022年上外关键字:这一年,上外立德树人 “育” 英才,胸怀“国之大者”,为培育时代新人踔厉奋发;这一年,上外人甘苦“与”共见真情,师生齐心,为守护美好校园勇毅笃行;这一年,上外人话 “语” 融通求卓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快一流建设砥砺深耕;这一年,上外区 “域” 国别勇探索,深化学科内涵,探索转型路径,为贡献全球知识再启新程;这一年,上外人载 “誉” 奋进,完善学校治理,为实现未来愿景赓续前行。
立德树人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2022年,上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力,着力培育具备 政治定力、多语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 的时代新人,不断推进向“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迈进。
这一年,上外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多语种多渠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多平台多队伍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多领域全过程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实践。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邀请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宣讲团专家等作专题辅导报告;举办面向中层干部、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青年干部暨青年骨干教师、纪检系统、学生发展对象、新任团干部学生骨干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多层次、全覆盖辅导培训,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授课;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组建由专业教师、本硕博学生、思政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师生理论宣讲团,提供56讲特色鲜明的精品理论课,面向校内外开展近50场宣讲,覆盖听众近8000人。
这一年,上外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全球话语实践,多角度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学悟伟大思想,构建中国话语。 推出10个语种的“二十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更好地让海内外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其精神内涵;与《人民日报》合作推出上外师生共同译制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多语种版,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合作,以巡回展车等独特而生动的方式向中外师生诠释“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与东方卫视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联合打造党的二十大专题节目,学者师生纵论“自信的中国精神力量和话语力量”;组织学生参与 China Daily 少年会客厅二十大专题节目录制和微纪录片拍摄,立体展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思践悟的青年视角。
这一年,上外 灵活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深入构建有效有力的外语院校特色思政工作体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举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集体备课会,校领导全体参加备课指导,跨学科跨专业专家教师深入交流研讨;继续推进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为核心的多语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于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在专业课教案编写、备课研讨、课程教学、教材研发中全面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课程、示范团队、示范名师等获上海市立项共 31 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广泛应用并不断升级,服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智能化、数据化和可视化。修订德育大纲,制定学校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大思政教育工作坊建设方案,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
这一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翁铁慧,上海市副市长陈群等领导 到校视察指导工作。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202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战,上外人坚持 “一中心,四原则” ,甘苦“与”共见真情,师生齐心,为创造并守护美好安全校园勇毅笃行。 每一个你,都成为上外的光。
这一年,上外 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一线原则、现场原则、时效原则、细节原则,师生共建防疫共同体 ,组建“SISU师者”和“SISU学长”专项志愿服务队, 2000多人次投入校园应急保障,中外师生志愿者、后勤保障员工和医护人员并肩迎战,构建起防疫“最后一公里”上外坚强堡垒。众多校友及爱心企业千里驰援,每一件防疫抗疫物资记录深情厚谊,勇敢逆行凸显大爱无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齐心守“沪”西索校园安全美好。
这一年,上外 助力“大上海保卫战”,发挥组织和智力优势实践育人。 与市外办持续共建涉外防疫保障团队,面向外籍人士疫苗接种现场提供翻译,获“奉献杯”市级项目大赛银奖。与虹口团区委结对,面向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子女开展“爱心云托班”,为20位小朋友提供了87门、逾300小时“云陪伴”直播课程。组织127名志愿者参与大学生暑期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覆盖全市所有辖区开展服务352次,总时长近千小时。
以“语”为重跨融通 咬定青山不放松
2022 年,上外人立足 “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 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 “多语种+”战略 ,以“语”为重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一年, 上外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新增市场营销、精算学、罗马尼亚语专业,获批“俄语—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增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首批20名新生于9月顺利入学。“区域国别特色研究生项目”新增中阿研究子项目,深化区域国别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战略拔尖型日语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上外-布里斯托大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2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新增1门柬埔寨语课堂,加强战略人才储备与培养。调整卓越博雅课程结构,推进荣誉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国际组织人才研究生项目,深化拔尖人才国际培养制度。
这一年, 上外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召开2022年本科教育研讨会,聚焦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构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12 项教学成果获2022 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获奖数量多、获奖层次高、获奖面广。优化本科教学建设管理模式,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加强“科教产学”融合,从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多维度构建“一流本科”,打造“一流专业体系”。实现国家级一流专业本科教学院系全覆盖。获批上海市双学士学位项目1项。首次试点“直博生”培养模式,扩大“硕博连读”试点范围,从培养模式上实现“本研贯通”和“硕博贯通”,直接推动课程衔接、贯通学段的改革。9门课程入选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研室”、英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教研室”、法语系“法语专业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50门优质慕课登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22届毕业生就业位居上海市同类高校前列。
这一年, 上外 继续加强科研成果建设,扎实推进学术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文科实验室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 全年共有41个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纵向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19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冷门绝学专项1项,一般项目10项,青年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上海市各类课题15项。全年共获自科类项目13项,资助经费达2142万元,在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方面均创历史新高。其中,获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项,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3项。荣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和论文类二等奖2项。
这一年, 上外加速打造人才高地,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1+X”人才工作制度体系建设,打好分类设岗、多元评价、内外并轨、引培结合、薪酬改革、“三定”工作、双聘兼职等系列组合拳,凝聚校内外资源,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本年度学校共有8人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1人入选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5人入选上海市重要人才计划。稳妥实施“双聘”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增加至5个,共有41名教师选聘到相应双聘岗位。
这一年, 上外召开教材工作会议,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划部署重点任务,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颁布《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材研究管理办法》,落实教材研究项目协同机制,汇聚外语教材研究专家和人员智慧,推动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正式出版国内第一本以外语教材研究为主题的学术集刊《外语教材研究》。
深耕细作 区“域”国别勇探索
2022年,上外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落实学校第15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推进学科分类发展和特色布局,推进“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
这一年, 上外深化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 新一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成立,秘书处设在上外。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在上外召开,有力推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第四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召开,助力建设高等外语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这一年, 上外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外语学科转型路径。 整合学科资源,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发展。为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论证发挥积极作用,深化“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多语种+”和“AHG+”(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相叠合的区域国别研究路径,创新“课程育人”“田野育人”“智库育人”相结合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语料库研究院语言数据与语言研究中心、区域国别语料库及区域国别数据科学文科实验室,开展数据科学和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等前沿研究。
这一年, 上外积极探索高校国际传播创新模式,助力国家和城市外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打造@SISUShanghai国际传播品牌,推动“多语种+Z世代”高校国际传播模式创新,构建中外师生共同参与的“国际传播共同体”。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带头、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海外发声,以学术观点引领国际传播主流。深度参与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统筹规划的“翻译向未来”冬奥会多语种多渠道国际传播实践项目,贡献度在全国参与高校中位列第一。英文时评网站Glocal Affairs上线,通过热点跟踪、时评撰写、政策解读、思想阐述等引导舆论、启迪民众,助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获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创新基地首批合作基地。荣获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数字传播优秀合伙人,上外全球传播案例管理平台与IP SHANGHAI共同发起全球传播企业案例最佳实践主题展在进博会展示;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在进博会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报告》。与《新民晚报》合作推出百集融媒体产品《海外员工看中国》多语译介项目,展现中国进入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通过“Z世代青年学生讲好上海故事”活动,开拓高校助力城市形象传播的新模式。上外组织外国专家开展国情考察,组织国际学生开展城市文化体验系列活动,在留学生教育中设置“当代中国专题”教学,让留学生充分体验中国改革发展成就,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创新方式带领国际学生开展城市文化体验活动,用文字和影像记录见闻经历,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上外合建的孔子学院助力上合峰会举办,加强中乌人文交流。加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规划、储备外国语言文字应急志愿服务力量。
这一年, 上外扎根中国视角,观察世界风云。 举办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第五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第五届(2022)“国别区域研究的田野调查”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提升智库服务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举办欧亚文明研究特色项目师生代表团赴哈萨克斯坦开展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举办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论训练营,组织87场讲座、累计听课总人次超5万。创办国际英文学术期刊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推动全球传播叙事体系创新。语料库研究院与德古意特出版社正式签约,筹划主编并出版国际学术期刊Corpus-based Studies Across Humanities。
这一年, 上外不断加强智库建设,加强咨政咨商能力。 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列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持续做大做强,增进文明对话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东研究所入选中国智库索引高校智库百强榜A+等级智库、入选CTTI智库报告区域国别研究领域Top10智库并位列评分值首位。上外丝路所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榜单前列。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承办国家语委首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级研修班,执编《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发布。学校全年共报送“国际智库研究动态”1233条,被市哲社规划办采用276条;报送“国际智库报告译丛”12篇,被采用编译9篇、点评8篇。
载“誉”奋进 预见未来
2022,上外人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治国理政,加强地校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
这一年, 学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以政治建设为重点,落实三大主体责任;开展干部培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有序开展校内巡察工作。完成《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修订工作,将上级精神要求和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新章程。
这一年, 学校不断提升内部治理,推进文明校园建设。 顺利实现行政重心由虹口校区向松江校区的平稳转移。推动国别区域研究大楼和中阿中心大楼建设工作。不断实现校园共享空间升级,以“空间文化”打造校园“育人共同体”;头戴“图文”顶帽子的蓝色海豚“特稳豚”成为上外招生吉祥物形象;校园文化美育劳务全面开花,“艺路向春”“人文上外学思褪疫”“文艺上外艺起抗疫”“通文达艺·译彩华章”“云上雅游读书”“国际博物馆日”“多语文化带”等活动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校史剧《寻找<姜椿芳>》等延续文脉守望。“劳育工坊”“耕读荟”拓展劳务实践内涵,涵养校园文明修身氛围。6000余人次校友参加“年度捐赠”“校友林”等各类线上捐赠,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和校园建设;学校成功获批“绿色学校”称号。
这一年, 学校深层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获批工信“5G+智慧校园”试点应用单位。学校荣获第四届智慧高校CIO上海论坛“智慧教育卓越奖”。图书馆启用座位预约系统和防占座系统,“元宇宙与智慧图书馆”大会吸引1.6万人同时在线观看,致力打造更加人文化、人性化、个性化、舒适化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学习实验室”,打造具有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色的新型智慧教育方式。搭建智能化教学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启动校史博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重要校史文博藏品的数字化工作。学校入选“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
这一年, 学校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公益。 为丽江市培训县乡镇干部200余人。为对口帮扶地区帮助销售扶贫产品逾200万元。实施“县中帮扶计划”,通过教师培训、教学研讨、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对口支援;为云南丽江等地区继续开展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为边远地区20余所中小学讲授“世界文化博览”“经典润乡土”“多语荟世界”系列课程;带领中小学生线上参观世界语言博物馆。“沪滇乡村希望网校”远程支教项目全年92名志愿者组成31个授课团队,为云南13所乡村小学、30个教学班、1725人次学生授课时长逾三千课时;与市委信访办共建12345涉外多语种热线,全年提供7个语种坐席转接翻译服务,接听电话82通、提供在线服务近千分钟;百余名“小叶子”服务于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运营统筹等各个岗位。
这一年, 学校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区域发展。 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管理办公室成立,新增上外附校3所,与优质合作单位继续合作举办上外附校4所,双方在干部人才交流、建立优质生源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智库、科研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学校7家单位与上外云间中学签订合作协议,为学校发展凝聚力量、提供支撑。继续加强与松江区、虹口区政府的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效,融入并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参与虹口区、松江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参与两区“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联合申报。
这一年, 学校一批项目喜摘硕果。 6家单位入选上海市第二批“攀登计划”立项,2个支部入选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记·译·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系列译介产品》《创建全球话语体系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2个项目获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上外《信仰的传承:从外国语学社到外国语大学》获上海市微团课大赛一等奖。上外《部长来了》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上外《“语言与未来”志愿服务队:助力乡村振兴 讲好中国故事》入选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公示名单。上外MBA项目荣获“2021年度MBA创新前沿院校”奖项。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被评为2022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德语系教工小家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模范教工小家”称号。
这一年, 学校校友师生载誉而归。 上外校友薛范(俄语、英语)荣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上外卫茂平、陈晓春、陆经生、李维屏、蔡伟良五位教授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3位教师获得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项,5位教师获得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项。上外学子在“永旺杯”第十五届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中分别获得法语、德语、朝(韩)语交传组冠军等多个奖项。西方语系学生获“云山杯”首届国际远程口译大赛西班牙语同传组和交传组冠军。英语学院学子在2021年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专题多院校英语口译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英语学院学子获重音国际诗歌奖实验翻译奖第一名。日院学生获2022年第十三届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特等奖、一等奖。葡语专业学生在第二届中国高校中葡笔译大赛中获奖、葡语硕士研究生荣获第二届欧维治基金会奖。德语系在中德建交50周年“光华教育杯”知识竞赛中荣获团体冠军。法学院学子在第十一届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决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东方语学子在第三十四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取得佳绩,在“中韩建交30周年 韩文节纪念大会”韩文文学作品演讲比赛获特等奖。上外留学生在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上海赛区)取得优异成绩;上外留学生再次荣获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未来中国通奖”。10个团学组织、6名团干部入选“2022年度上海市高校标杆活力团委”表扬名单。上外学子在上海学校共青团主题微团课大赛荣获佳绩,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上外团队在2022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中斩获佳绩,获得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全年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项目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7项。
初审 / 编校 / 廖泓清 责任编辑 / S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