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作家在沪体验:在上海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天使
原标题: “在上海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天使”
10月25日消息:“回国后,我会写一本新书,名字就叫作《上海》或者《上海人》。”2015年“上海写作计划”行进尾声,来自欧亚不同国家的10位作家昨天亮相思南文学之家,讲述在上海驻市创作的心路历程,他们兜弄堂、逛公园、甚至钻了大楼里的游戏房,感受上海乃至中国正在发生的改变。
上海的年轻人更有朝气
来自印度的卡费瑞·南比山和维贾伊·南比山是一对夫妻档,维贾伊·南比山说,这是他第一次朝着印度东边的方向旅行。
卡费瑞·南比山以平凡女性、医生和作家3个不同的身份,观察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飞速发展的上海。卡费瑞说,她喜欢与年轻人交流,相对来讲,印度的年轻人更加传统一些,上海的年轻人却充满着朝气和自信,“他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而印度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这么多的发展机会。”
斯里兰卡的作家苏纳什,已经是国际上很有名气的双语作家。苏纳什不是第一次来中国,曾经跟随着外交团访问过上海,10年前还曾经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了相当一段时间。
“刚来上海的头两周,我觉得上海就是一个建筑天堂,大家在这么美丽的城市载歌载舞,城市五彩斑斓,有各种各样的高楼。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就像喝醉了,看的东西都是花的。”苏纳什说。
会影响一段时间的创作
这一次再来上海,苏纳什特意到弄堂走了走,抱了抱小孩,用为数不多的中文词语跟弄堂里卖菜的阿姨交流,“我亲眼见到了平常上海人的生活,回去之后我会写一本书,准备取名叫《上海人》或者《上海》。”
来自英国的创意写作硕士乔·邓索恩的上海生活更加“接地气”,每天早上写作完毕,他就开始逛公园、吃小笼包、品尝各种美食,已经是公园里小有名气的“踢毽子”高手。
喜欢记录并即兴写诗的邓索恩,拿着小本子,声情并茂朗读了自己最新创作的小诗:“上海有闪闪亮亮的高楼,有高铁,是一个金融非常发达的地区。但亲眼看了之后,我去了石库门、公园,我非常喜欢。”邓索恩在上海的收获,可能会体现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中。
女作家用“亲吻”去交流
来自土耳其的内尔明·伊尔迪里姆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年轻女性,出生于1980年的她也非常的活泼开朗。内尔明说,上海和土耳其非常遥远,上海人给人的感觉却就像是邻居,“我经常走丢,常有好心的市民开车载我去想去的地方。”内尔明认为,她在上海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天使”,“语言确实有一定的障碍。但我每天早上去公园,不用讲话,只是一个微笑,就会成为朋友。”
内尔明非常歉意地说,有几次去亲了别人的脸颊,把别人吓得往后跳。但她的这种真诚、善良很快让她赢得了广泛赞誉,台下一位60岁的嘉宾,操着略显生硬的英语,激动地说了一句“I LOVE YOU!(我爱你)”
用内尔明的话说,有的时候无言胜有声,这就足够了,“上海写作计划”正是搭起了一座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