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寒托班藏隐忧 专家:寒托班应有更多载体
2月8日消息:寒假到了,对许多双职工家长来说,纯商业机构寒托班太贵,社区寒托班太少。如今,一种开在小区里的“小作坊”式寒托班悄然兴起,并受追捧。
“小作坊”多为妈妈们互助
闸北区广中路一个小区内,一套三室二厅的住宅成了一家寒托班所在地。130多平方米的地方被隔成了作业区、阅读区、活动区、就餐区等,招收的8名孩子基本都是小区居民,主要是小学生。他们从早晨8时到下午6时,在这间大房子里写作业、看书、做游戏。
这家寒托班的主人吴金玲是一名全职妈妈,她曾经是一所小学的英语教师。吴女士介绍,这家“小作坊”寒托班是由英语兴趣班变身而来,“根据小区妈妈们的需求来定,寒假变成寒托班,暑假变成暑托班,平时就是英语兴趣班。”她说,招收的都是相熟人的孩子,时间是过年前2周,除去双休日共10天,每人收费300元,主要是餐费和材料费。
记者了解到,在闸北、浦东、徐汇等地,很多小区内都出现了类似的“小作坊”寒托班,有的小区有好几家。开办者有的是全职妈妈,有的是中小学老师,利用寒假时间为小区里的幼儿园大班孩子开拼音班、算术班等。这样的寒托班一般都放在家中,招收的孩子不超过10人。
自发式寒托班有隐患
小区内的寒托班颇受家长欢迎托管比较放心,但是这种非正规的托管式寒托班仍存在不少隐忧。
首先是照看人手不足。“小作坊”式寒托班基本上是1个人照看10名左右孩子,特别是碰到低龄孩子,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记者发现,活动区内,一些剪刀散落在地,若孩子不慎拿来当玩具,有可能会造成伤害。另外,这类非正规的托管方式,双方往往不签订合同,仅仅出于朋友之间的互相信任,一旦出现意外,责任如何界定将成为难题。还有一些“小作坊”放在地下室,通风条件不佳,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据了解,小作坊家庭式托管模式在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较为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齐全,社区文化建设也较成熟,家长对于孩子安全问题的担忧有所减少。但在我国,这方面条件相对欠缺。专家建议,这种模式较适合在人口密集的街道、社区开展,最好在社区居委登记,但许多大城市的社区,特别是一些中高档小区,家庭和孩子缺少沟通交流。而且这样的小作坊也不宜扩大,一旦规模扩大,隐患将更多。
寒托班应有更多载体
传统寒托班主要由商业机构和社区等举办。前者收费较高,基本在1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00元,而且办学资质良莠不齐,开办地点比较分散。由于寒假时间并不长,多数社区一般不开办寒托班,仅少数社区如徐汇区天平街道等在前两年有开办,名额控制在二三十名左右。
上师大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专家李酉亭教授认为,商业机构寒托班昂贵,社区寒托班少,给小区内的家庭托管式寒托班提供了生长空间。他呼吁社会举办更多公益性的寒托班,载体可以多变。这当中,一要看举办主体的资质,二要看聘用人员的资质。去年,博库书城创新形式,书店里的寒托班应运而生,聘请一些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收费一天80元,60个名额被秒杀。师资有保障,举办主体是书店,不以盈利为目的,这样的寒托班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重新考虑员工需求,也成为举办寒托班的主体。位于张江的一家互联网教育企业,8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27岁左右,多数员工的孩子正就读幼儿园、小学,托管需求较大。今年企业内部开办了寒托班,很多员工带着孩子上班,孩子们在寒托班读绘本、写作业、学拼音等,有专人管理,还能睡午觉。专家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探索设立寒托班,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