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应邀在凯原法学院发表演讲[图]
6月2日上午,受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邀请,美国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到凯原法学院举行了题为“美国的中国研究发展——兼谈在英文中国研究SSCI刊物发文注意事项”的讲座。讲座由凯原法学院黄韬副教授主持。
赵穗生是国际知名的关于中国政治、外交问题的专家,他目前担任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同时也是美中合作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创办了《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刊物,对国际上中国问题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
赵穗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刊物创办的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法律限制,美国作为全世界除中国以外研究中国理论最多的地区,却没有官方出版的研究中国的刊物。为数不多的期刊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把中国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进行历史、文化、语言全方位的研究。有鉴于此,赵穗生决定创办自己的刊物,期望它可以架设出三座桥梁:第一座是传统汉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第二座是学术研究中国问题和政策研究中国问题的桥梁,第三座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和非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桥梁。
赵穗生同时也介绍了美国对中国汉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国自身的社会变化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在60年代以前,美国几乎只能依靠人民日报海外版来研究中国,而且内容也主要侧重于文化、历史方面;第二阶段文革时期,美国对中国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主要归于美国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第三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献资料全面放开,为中国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赵穗生从新颖性、观点表达、定位匹配、标题选择等角度分享了在写作、投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他强调期刊以创造知识为目的,所以稿件的新颖性是首要的考量因素。他提醒大家注意避免缺少观点的纯描述,没有了观点的学术论文最多只是一篇好的资料综述。与投稿杂志和稿件的学术定位是否相匹配也是能否成功发表的重要因素。国别研究的读者以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为主,所以要避免使用太专门的学术术语,研究太专业化的问题。最后,要注意文章的题目需与研究方向契合。
现场互动活跃。在谈到选稿的正面典型时,赵穗生指出,热门题目更容易受到编辑的青睐;关于稿件的时效性,赵穗生认为一篇文章的引用生命周期在20到30年,所以因果详实的优秀文章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