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根、李金华夫妇40余年修复上千幅画作

16.01.2016  11:42

  调好浆糊,铺开残损古画,拿出竹尺、镊子、尖嘴钳等,李林根、李金华夫妇俩戴上袖套,开始修复一幅邻村人拿来的清代祖宗像。“这幅画的存放环境可能不太好,表面有很明显的裂缝,而且还长了霉斑,完全修复好估计要十来天。”李林根说。这样的工作,这对夫妇已经干了40多年。

  对不少书画爱好者、收藏者来说,破损的古旧画作既因珍贵不舍扔弃,又因破损不便示人,只能收好保存在家。在金山区枫泾镇,李林根、李金华夫妇有一手修画补画的绝活。不论破损、发霉还是其他问题,经过他俩修补的画都能焕发第二次生命。

   枫泾农村走出的“修画大师

  李林根、李金华是枫泾镇中洪村人,今年都已年近六旬。中洪村是中国农民画村所在地,村里有不少擅长农民画的画师。

  “我从小喜欢画画,小时候用木炭在泥地上比划,稍大一点了就用石蜡笔在水泥地上画,花鸟鱼虫什么都爱画。”李金华告诉记者,对绘画的热爱让她学习了裱画技术,然后接触修画补画这门手艺。上世纪70年代,中洪村里办起了一座“胜利裱画厂”,不到20岁的李金华高中一毕业就在这家厂里跟着师傅学习装裱技术。书画装裱在我国是一门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对纸张、画轴等用料十分讲究。钻研裱画技术的过程中,李金华渐渐融会贯通,开始在业余时间尝试修补画作。

  1980年,李林根和李金华结为夫妻。婚后,由于裱画厂关闭,夫妇俩便开起了装裱店。“很多人一开始并不知道,也不相信我们的手艺。我们就只能打听谁是书画爱好者,然后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跑,承诺不满意不收钱,这才让生意慢慢有了起色。”李林根回忆。这一阶段,夫妇俩结识了很多书画爱好者和做古玩生意的朋友,“很多书画爱好者都有修补画作的需求,但专门做这件事的人并不多。我们何不尝试一下?

  由此,夫妇俩潜心钻研补画技艺,买了不少书在家研究,还四处拜师学艺。“当时很多朋友专门将家里的古画贡献出来让我们练习修补技术,即使修坏了也不责怪我们。”李林根说。如今,李林根、李金华的补画生意非常红火,客户中既有私人收藏者,也有各地博物馆,两人经常忙不过来。

   修旧如旧至少需要十来天

  李林根夫妇介绍,修画的过程主要有洗、拆、补、画、裱等步骤,要根据具体画作的破损程度和年代来决定修补方案。“明朝的纸、清朝的纸、清朝以后的纸,质地和纹理都是不同的,修补方案肯定不一样。不少上百年历史的古画往往有不同程度霉斑,就必须先洗霉,即将画作平铺在真丝布料上,用高锰酸钾配着草酸溶液先把霉斑洗掉。对破碎的、褶皱严重的古画,则要翻面后用湿毛巾敷上一层水膜使其软化;晾干后,再将背面多层纸的表面层全部揭掉,即去掉层与层之间的面粉糨糊,留下画作的最表层,称为揭纸。之后,要将揭掉的纸用同一年代的纸张贴上,称为补纸。最后,再进行补色、装裱等收尾工作。

  这些步骤中,揭纸的难度最大:既要避免机械外力对画作的损伤,还要避免长时间用水闷润使画作产生新的霉变,更不能让水损伤了画面的色彩。修补一幅古画,至少需要十来天,时间长的可能要一个多月。

  去年上半年,一位徐姓收藏者带着一幅光绪年间的画作找到李金华,询问是否可以修补。“展开卷轴,只见这幅画已经变脆了,破碎成了一片一片。”李金华说,以前人们家中不论是烹饪还是取暖,烧的主要是稻草木柴,画作一旦被这种烟熏过,就容易风干变脆。“而且,这幅画经过了几次装裱,揭纸过程难度极高,光把画作的表层全部拆下来,我们就花了一整个星期。”两个多月之后,两人终于将这幅古画修补完毕。

  “修画补画,关键是修旧如旧。”李林根告诉记者,修复古旧画作必须保持画作原有的形态,而不是修复成崭新的画作。为此,夫妇俩淘来了一大袋明清时期的书画纸张,专门用于修补对应时期的古画。另外,补纸时要按照原画纸张的纹路来补,即“横纹横补、竖纹竖补”。在上色的过程中,夫妻俩还要模仿原作者的笔法,最大限度让古画保持原有风貌。“补画的过程枯燥乏味,而且不能出错。修补时要全神贯注,可以说是个体力活。到了关键步骤,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修画补画几十年来,李林根夫妇俩修复了家族祖宗像、名人山水画等上千幅画作,价值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其中明清古画就有近百幅。如今,两人娴熟的补画技巧常能吸引市区、外地甚至海外的书画收藏者慕名前来。

   修补画作犹如施行外科手术

  近十年来,两人修复了一批名人作品,包括刘海粟的《鲲鹏展翅九万里》、朱屹瞻的《苍鹰图》及陆俨少、吴青霞、张雪父等人合画的《清香盈海内,秋色满金山》、王个簃的《烂漫春花图》等。其中,破损最为严重的《春满金山》图,破损得都拿不起来,画面更是霉得模糊不清,但夫妻俩还是将其妥善修复。还有收藏者送来过一幅长3米多、宽1.5米的破损清朝祖宗像,比店里的装裱台还大。为让画作完全平铺,夫妻俩重新定做了一个装裱台。“修补这样的画作,就像给一幅病入膏肓的画作施行外科手术。我们手中的镊子、刷子等就是手术刀。手术做完,看到恢复健康的画作完整平铺在眼前,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李林根说。

  在修画生涯中,夫妇俩也发现,不少书画收藏者爱好有余,专业知识却不足。“最典型的是用塑料袋套装书画作品,这是大忌。因为袋内空气不流通,湿气一旦进入就难以排出,画作很快就会发霉朽烂。最好的包装材料是旧报纸,透气性好,且因有油墨而不会蛀掉。画作用塑料袋装在铁箱里,一般最多只能保存几年;用旧报纸包起后存放于樟木箱,几十年都不会烂、不会蛀。”李林根告诉记者,如果要欣赏古画,最好不要在梅雨天气里将画作取出,而应在盛夏时节或秋高气爽时欣赏。

  明代周嘉胄云: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致力于毫芒微渺间,有临渊履冰之危。寥寥数语,道出了修复书画的艰辛。李林根、李金华告诉记者,如今上海掌握修画补画技术的人寥寥无几,他们曾尝试收过几个徒弟,但迫于经济压力,对方都半途而废了。“纸上手术”的技艺面临难觅接班人的窘境。“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热爱这门技术,将这门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