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爬树”,只为来年绿树遮阴--普陀区园开公司行道树养护队60余名队员精心修剪4
早晨,气温降至零度。张志伟只穿一件毛衣和单薄的工作服,就上岗了。他的工作是“爬树”,噌噌噌,几秒钟就攀着竹梯爬上一棵一人抱不过来的巨树树冠分叉处,然后扎紧安全带,手脚并用爬到能承受体重的最高处树杈。此时,张志伟方能腾出手来抹了抹额角的汗水。这里,距地面已超过10米。
观看普陀区城投公司下属园开公司行道树养护队上树工的工作,实在是件有趣的事。然而,这是一个既危险又辛苦的岗位。整个普陀区,171条道路、17条市级林阴道,34个树种、47980株树木……这些都由60余名养护队员来负责看管。12月、1月、2月这天寒地冻的“冬三月”,是树木休眠、最适合修剪的时节,也是工人们最忙碌的日子。为了来年夏天绿树遮阴,为了城市行道更美丽,小伙子们很拼。
摸索出一套“杯状形修剪”法
出生于1984年的张志伟,是这支养护队的队长。因为从小对植物、动物感兴趣,便读了园林学校,毕业后进入园开公司工作,顺利考出上树工上岗证。别人眼中的高危行业,在他看来却充满乐趣和挑战。“上树”14年,如今他成为队伍中最资深的师傅,妻子和孩子也渐渐打消了担忧而为他自豪。
乐趣来自哪里?张志伟说,来自于与树木的“互通”。只要对着行道树看一眼,掌握枝叶的繁茂情况、树枝的粗细程度和整体“精神面貌”,他就能推断出这棵树的大致年龄、健康状况等,也懂得如何对症下药为树木治疗各种病虫害。张志伟介绍,如同动物一样,树木入冬后也进入冬眠期。这个时节进行修剪,不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发育。而对于城市生活来说,修剪树木能维持通风透光性,一来可以去除遮挡,二来避开高空线,消除安全隐患。
挑战来自哪里?“在于不断突破日常的重复劳动。”在张志伟眼里,修剪行道树从来就不是简单机械的体力活,养护队多年来摸索出一套经典“杯状形修剪”。经过冬季修剪、春夏两次拨芽后,树的造型形成三叉六股十二枝,一级一级向上展开,形态犹如一只高脚杯,通透清爽。除了美观,这也是市里老专家们根据上海的气候条件认定的。每当有台风来袭,树冠中空,树木受风力相对较小,树枝受损也就小。
今年,养护队还有一项创新。他们在区绿化市容局和社区所指导下,设计制作了一款“门式车辆防护罩”,应用于停车道路的行道树修剪。原来,不少路边长期停放车辆,如果修剪行道树,落下的残枝可能对车辆造成损伤。防护罩犹如一个帐篷,挡在车辆上方,兜住修剪落下的大枝条,既确保下方车辆的安全,也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两大职业危险:灰尘和“毒虫”
难能可贵的是,这支连续多年荣获上海市行道树养护管理第一名的养护队里,几乎都是上海青年。他们或来自社会招聘,或毕业于园林、农业学校,平均年龄只有25岁。
这项有趣的工作,其实对体力和技巧有着很高要求。一棵胸径超过35厘米、一人无法环抱过来的大树,在行道树专业分类中被称作巨树。按照修剪要求,上树工必须爬到人所能站立的枝桠至高点,修剪每一根树枝。通常,两名队员一起上树操作,至少需要30分钟。拿普陀区绿树成阴的花溪路来说,一公里路段由大约30人组成的小组分工合作,一半队员上树操作,一半队员在地面上负责清理、粉碎枝叶和维持现场秩序。完成全路段的修剪,大约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几乎每名新手,都有过“上树容易下树难”的困惑。曾有队员撑扶在树枝上时,遇到表面健康、内部却朽烂的病枝,一不小心就把树枝折断,失去重心摔下受伤。从一根枝桠换到另一根树干的过程,也是关系人身安全的技术活。此时,身上的保险带不是万能的。因为,当作业完毕后他们需要解开带子,才能再爬到另一根枝干上。而就在这轮换的片刻,是毫无安全防护的。
记者还发现这份职业的两处危险。行道树的树冠看起来碧绿、美丽,其实树叶背面灰蒙蒙一片,剪刀落下之处,厚厚的灰尘随时抖落。不管是树上还是树下队员,即便戴着口罩也难免吸入灰尘。
病虫害更是厉害。队员们操作时穿着长袖,且都把袖口扎牢。这样做是为了防虫,特别是毒蛾的幼虫,也就是俗语说的刺毛虫、洋辣子。一旦被叮上,或者只是碰到它飘过来的毒毛,皮肤立刻就会肿起来。队员倪亮说,他刚入行时,手臂被叮到,肿得像玉米一样,两三天都没消退。最糟糕的是,毒毛飘到脸上,脸会肿到连眼睛也睁不开。不过,做了十多年,现在再中招,半小时不到就能消肿了,“或许,是我身上有抗体了吧。”
喷药水驱病除虫的工作基本从每年5月开始,针对悬铃木的白粉病、香樟的煤污病等。到了8、9月份,就要捕捉天牛了。队员们会根据树上的虫斑,用捉虫刀把腐蚀的部分挑开,把天牛幼虫钩出来消灭。不过,可别以为天气冷了就不会被“毒虫”盯上了。即便冬天,也偶然会遇上零星结茧的毒蛾,采访当天就有队员不幸中招。
几乎每人都有“终身难忘的事”
冬季修剪,对于一年的行道树养护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养护队将周末双休调整为每周一休息。小伙子们个个积极主动,早上8时就到达作业路段,17时才陆续下班,中午就吃个盒饭、路边休息一会儿。虽然遇上雨雪天气可以停工,但为了赶进度,事后他们也往往会加班赶工。
采访时记者发现,冬天在户外工作的他们穿得很少。队员们说,这是出于工作需要,因为穿多了在树上就不能灵活行动,还容易被树枝勾着。同时,干活容易出汗,捂热了冷风一吹反倒容易着凉。也正因为这样,上树工到了40来岁通常就会调动岗位,或者转为公园绿地养护,或者开始做管理工作。队伍中,从业12年、生于1980年的倪亮已是“第一高龄”了。
而六天的工作,对于家住崇明、南汇等地的人来说,很多时候就意味着连着几个星期甚至两三个月不回家。队员王宁的徒弟家在南汇,一次他母亲打电话过来询问:孩子是不是学坏了?怎么几个月不回家,请做师傅的盯着点。王宁解释情况后,老人才放下心来。
除了寒冬季节,每年防汛、防台期间挑战也很大,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件“终身难忘的事”。倪亮告诉记者,意大利杨树生长快长得高,台风一吹就容易断。有一次台风天气,富平路上有意杨被拦腰折断了。他去现场处理,用油锯把断在路上的树锯断,移出路面,一边在处理,一边还有杨树吱呀吱呀地往下倒。有树枝碰到高空架空线,就在面前燃烧起来……还有倪亮结婚大喜的那天,不巧碰上台风“莫拉克”来袭,于是养护队全员待命,原本为同事准备的四桌喜宴全都空着。
有一年盛夏,在树上做拨芽工作的王宁热得吃不消,想换个单位。有人推荐他到小区里修剪花木,可干了不到一个月,他还是回到了养护队,这一干就是11年。大伙有一个共同心声:享受爬树和高空剪枝,期待看到行道树经过自己双手修剪而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