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华理开幕 250余位中外学者为光致变色技术发展凝聚智慧
一些近视眼镜在室内与普通眼镜无异,走到室外经阳光照射后,却会变色“化身”为太阳镜;同样一块窗户玻璃,晴天时在太阳强光下颜色会变深,阴天时颜色却又变浅……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是一项国际研究热点技术——光致变色技术。现如今,光致变色材料已在民生、光信息存储、防伪技术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有比较重要的应用;而光致变色技术,更是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
11月4日,由我校举办的第八届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在逸夫楼报告厅开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共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孕育新合作的桥梁。大会汇聚了250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光致变色分子体系”“超分子光致变色”“新型光致变色功能和应用”的主题进行思维碰撞,为光致变色分子、功能光致变色材料和分子开关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凝聚智慧。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田禾院士主持。田禾隆重介绍了与会的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Ben L.Feringa教授并向其表示祝贺,对历届光致变色国际会的召开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同时介绍了本次大会的参会学者和会议议程。
我校副校长刘昌胜致辞欢迎各位与会人员的莅临并祝愿大会成功举办。他表示,光致变色国际研讨会每三年在不同的大洲召开,前两届分别于2010年在横滨、2013年在柏林召开,光致变色材料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过去几年,华理在光致变色领域做出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相信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学校学术地位的提升以及科研水平的提高不无关系。
据介绍,光致变色国际会议将于11月7日上午闭幕,在4天时间里共有70多场会议报告,堪称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与会的学者中,有120多位学者来自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包括多位在国际学术领域名声赫赫的学者,除了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Ben L.Feringa教授外,还有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Itamar Willner教授、香港大学的中科院院士Vivian W.W.Yam教授和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等。
开幕式后,Takuzo Aida教授作了主题为“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组装”的大会报告,汇报一些通过光致变色系统控制分子在纳米和宏观水平上进行组装的研究成果。张德清教授、Andrew Woolley教授和Bart Jan Ravoo教授分别作了“基于分子诱导发光的刺激响应型发光材料”“基于偶氮基离子的远红外光开关”“通过自组装来构筑光响应型软材料”等为主题的邀请报告。
光致变色材料虽在19世纪才被报道,但因其发展迅速和应用前景广阔,光致变色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我校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更是硕果累累。
田禾院士和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朱为宏教授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降低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烯桥的芳香性,提高了该类分子闭环体的稳定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六元环烯桥闭环体不稳定偏见,实现了闭环体的成功分离;通过在二噻吩乙烯类光致变色分子上引入苯环可抑制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转换,首次实现了平行与反平行构型的分离,并成功实现了8-digital光编码信号的调制等。
除了基础研究,田禾团队的成果转化同样令人惊喜。由于变色眼镜能够有效预防紫外线进入眼睛,并且能够防止眩光,从而对眼睛起到全面保护作用,深受消费者追捧。一直致力于将光致变色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田禾团队,近年来与上海甘田光学材料有限公司进行专利、知识产权转让的合作,生产的产品稳占了国内光致变色眼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