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文物"建筑里的老人:外人不知道我们的尴尬心情
原标题:住在“文物”建筑里的老人
老房子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周边市政配套设施陈旧,导致外部需要重新搭建雨污水纳管工程,原有室外线路也要更新。外墙粉刷,屋瓦片承重结构修缮,墙体维修加固,屋顶防渗漏工程……
青村中街18号,在过去七十年里,它与周围的其他建筑一样,并无特别处。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它有了些变化,也不断有过路人主动与它合影。这让老应心里泛起涟漪。
老应的房子也在青村中街上,与18号一样,都是解放前就建起来旧公房。18号的昨天和今天,没有人比老应更清楚。
难言的尴尬
“1980年前后,只有城镇户口的人才能住进这一片(街道)。房子虽是公家的,也只有二十几个平方,但全家人可以一直住下去。我也是好多人羡慕的对象。”老应说。
不过渐渐的,许多邻居都有了更好的去处。如今,这街上余下的老住户不足三成,老应难免有些伤感。可更令老应伤感的,是那些留下的人,包括他自己。
老应已在青村中街的老房子里住了近四十年。如今这一批房子都算历史保护建筑。老应,自然算是住在“文物”里的人。
不过,在今年以前,这房子带给老应的几乎全是憋屈和尴尬,全然谈不上历史的美感。
“你能想像这房子没有下水吗?”老应说。没有下水系统,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厨房、卫生间。这在四十年前不算什么,可世易时移,青村中街的周围都盖起了多层楼房,老应和一家人却仍然过着烧炉子,倒尿盆的生活。老应的房背后是集体用的化粪池,门前头则是几个邻居积起的杂物堆。
老应和邻居的房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屋面漏水、墙面倾斜、墙贴开裂。每年台风时节,住在青村中街上的“老应们”是被通知紧急撤离的主要对象。
“住在历史保护建筑里”,成了老应最想撕下的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有时,看到街上迎面走来个背着相机,满眼流露着对江南老宅的憧憬和艳羡的年轻人,老应却一丝微笑都挤不出来。“住在外面的,永远不知道里面的人有多想逃出去。”老应说。
图片说明:修缮前的青村中街。
方案摞了一人高
今年年初,有人主动找到了老应。不光是老应,青村镇上几乎所有的旧公房居民都被“敲了门”。“他们说旧公房要修缮,怎么修,想听我们居民的想法。”
老应口中的“他们”,是沈杰和几个奉贤区房管局的同事。区领导要求此次修缮不仅要保护原风貌,还要保证房屋质量。所以在对青村中街的所有直管公房修缮前,要把涉及到的每家每户都扫一遍。
沈杰说,直管公房的修缮很棘手。一方面,许多属于历史保护建筑的老房子结构复杂,修缮方案专业性强;另一方面,老房子的原始功能太不健全,在保护的前提下修缮,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完美。“只要还有改进空间,老百姓就会提要求。”
果然,才跑了几趟现场,沈杰一行人就遇上了现实的难题。公共部位空间小,脚手架怎么搭?老街道路窄,建材和建筑垃圾怎么运?老住户年纪大,施工期间往哪搬?等等。
更难的在后头。沈杰每跑一户人家,带回来的都是个性化的建议,而且针对同一问题的改造想法常常相左:这户想把厨房建在南边,那户希望改造在北边。朝向不统一,怎么合理铺设管道?这户希望把格栅木窗换成铝合金窗框,那户提出希望把房屋外立面粉饰成西式洋房。如何在保持历史建筑原貌的情况下,让大家都满意?这户人家是旧公房,旁边一户是后建的私有产权房,两家共用的墙体怎么协商修复?
“截止到施工之前,综合居民意见,再同专业设计、施工单位商讨作出的规划方案已有六版,所有调研资料摞起来有一人多高。”沈杰说。
图片说明:曾经的屋瓦残破不堪。
老应的“新房子”
5个月前,青村中街正式开工修缮,老应一家和周边的邻居暂时搬离了老屋。锁上院门的一刹那,老应还有些不放心。“这么多年的老房子了,还能有什么作为?我提的要求那些要求,他们会不会忘了?”
一面是老住户的疑心,一面是沈杰与同事的焦虑。自从街上的住户迁出,原本萧条的青村中街愈加凋敝。沈杰每天看着残破的屋檐和灰暗的墙砖,也不由得捏一把汗。
“老房子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了。”沈杰说,周边市政配套设施陈旧,导致外部需要重新搭建雨污水纳管工程,原有室外线路也要更新。外墙粉刷,屋瓦片承重结构修缮,墙体维修加固,屋顶防渗漏工程……“一件一件数起来,掰着手指头就过去了,真的做起来,费时费力。规划、街道、居委、市容、供电、供水、业委会、物业……凡是施工中可能涉及到的部门,都得及时用上。联席会议开了又开,生怕漏了一个环节,事就做不成了。”沈杰说。
最让沈杰和同事头疼的是室内改造。屋内腐烂严重的木质构件要多次进行“模拟修补”,先加固支撑,再小心地替换。此外,每户二十几个平方米的“螺蛳壳”还怎么增添新功能?设计和施工队多次到现场查看,敲敲这儿,看看那儿,再三商定方案。最终决定,在原有房屋空间内分割厨卫间,无论如何给居民装上抽水马桶。
以18号为代表的一批历史保护建筑在改造中都按照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缮和恢复,修旧如旧。再过半个月,青村中街的修缮工程将全部竣工验收。不过,老应却早已提前来“验收”过多次——小青瓦屋面,花格栅木窗,灰白色石砖路,一如记忆里的老街,难怪有那么多路人会来此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