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华东师大为11位大夏大学校友补办毕业颁证仪式
本报持续关注的“迟到的毕业证”系列如今再传佳话———华东师范大学昨为11位大夏大学校友补行颁证仪式。半个多世纪的付出和承诺终于在今天,在母校得到绽放和兑现。对当事人以及他们的亲属来说,这更是一次珍贵校园记忆的重拾。亲临现场的他们十分激动又客气地谦称:是你们的认真使得这一段段故事得以还原!
在整理抗战史料的过程中,华师大档案馆意外发现了一批没有领走的毕业证书。10月21日起,青年报推出“迟到的毕业证 ”系列报道,并分两次刊发由该档案馆整理而出的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总计500份未领取毕业证书的主人名单、毕业学科和年份。见报后第一天就迎来了第一位本人直接领证的陈金华老人,更是通过传播效应不断发酵,让一些远在宁波、江西、广州的当事人家属得以知晓此事。
截至目前,档案馆已经联络上13份毕业证书的主人或其家属,这些毕业证书均来自于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证主人身份暂未有线索。
其中,本报报道过的1938年大夏大学理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生贾九龄,其孙女已经于日前拿到了爷爷毕业证的影印件,并将原件留存在校档案馆。除了另有一人因事未到,其余11人中,有2名毕业生本人亲临颁证仪式,另9名均由受托人出席。本报报道过的谷超豪妻子、胡和生院士专程委托其秘书代为领证。
昨天,华东师大副校长范军亲临现场,为老校友们一一颁证。“这不仅是一纸文凭,实际上,它既是前辈师长、学长们苦教苦学、艰辛耕耘结出的硕果,又是他们在战火硝烟中读书报国、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历史见证。”范副校长说。
每一张迟颁的文凭背后,几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十分感谢媒体的关注与热心报道,让学校重新找到并认识了一批新的老校友。此外,学校还将继续尽力寻找其他毕业生的线索,同时,还要抓紧发掘整理出当年大夏、光华的丰富史料,以传承办学精神。
瞬间 1
陈金华热心找到了 89 岁“ 学姐”
本报曾经报道过的第一个本人前往华东师大领取迟到毕业证的陈金华老人昨天也来到现场。他告诉青年报记者一个有趣的故事:他事后又仔细查询了本报刊登的名单,在上面看到“蒋道福”的名字,顿时惊讶:“啊,她不是老同学吗!”
由于陈老没有蒋道福的联系方式,辗转找人,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才间接告诉了老同学这件喜事!今年4月,同为89岁的蒋道福不慎摔了一跤。但为了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蒋道福老人昨天仍然执意在女儿的陪伴下,坐着轮椅前来亲手领取这份迟到的毕业证书。看到这份证书时,老人一度喜极而泣。
“蒋道福是1949届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毕业,我是1950年毕业的,但在我的概念里,我们其实一直以同学相称相待。”陈金华说,这是因为那时候大夏大学就实行学分制以及导师制,大家都有自由选课的传统。一起上课多了,就觉得都是同学了。
蒋道福老人同为1925年出生,月份比陈金华老人稍大一点,是“小阿姐”,因为所学也是教育专业,退休前也一直在教师岗位任职。
陈金华老人坦言,毕业证书的出现,令自己想到了许多过去读书的情境,让他觉得欣慰的是,自己所学是教育,后来就真的与教育打了一辈子交道,而他本人也从一个普通老师,一步步成为教导主任、副校长,最后当上了校长,直到1989年离休。“平凡踏实地做教育工作,走过的路也算有价值,而看到如今的华东师大已经发展为今天这样的规模,内心油然而生无尽的喜悦与自豪。”
昨天,这两位都已经89岁高龄的老同学相逢在丽娃河畔,挨个坐着,静静地端详着毕业证,时不时又交头说上几句,那宁和静好的场面感动了在场的许多人。
瞬间 2
除了胡适外甥,侄子也是“ 大夏” 人
程法正是胡适的外甥,昨天,1939届大夏大学毕业生程法正的文凭,是由其侄子程竹如前来代领的。
程法正1933年9月由大夏大学附中入大夏大学银行系学习,一学期后转入文学院英文系。曾休学一年。后再转为法学院法律系,1938年9月毕业。由于毕业证书须经教育部门送审签发,到发放毕业证书的时间已经是1939年了。
据程竹如介绍,年少的程法正时常居住于胡适在万航渡路的寓所里。毕业后一年,程法正就因为肺病去世了。“当年的程家也算是安徽绩溪的大户人家,因此,作为程家的后人,如今能重新觅到长辈的一份珍贵文凭,也是一种传家的荣誉。”程竹如说道。
程竹如透露,其实,胡适与华东师大缘分不浅,他的多名子侄都曾就读于大夏和圣约翰等校。程竹如说,除了程法正外,他还有三位叔叔分别毕业自大夏和圣约翰,“胡适就是我伯父等人的亲舅舅!此外,胡适的侄子胡思猷和侄媳李庆萱也都毕业于大夏。”
瞬间 3
意外得知爸爸半工半读念完大学
1949届经济系陆亮校友的女儿陆小伟女士专程从广州前来出席昨天的仪式。她告诉青年报记者,是通过网络转发新闻后得知此次一批毕业证书重见天日的。
“爸爸陆为立是2009年3月谢世的,生前他很少和我们谈及他个人的事情。表姐比我大10多岁,她知道爸爸曾用名,以及毕业于大夏大学。”为了领回这张迟到65年的毕业证,借此机会,陆小伟翻阅了父亲的档案,对她而言,也是一个个全新故事的开始——
“爸爸考入大夏大学经济系时他24岁。当时,爸爸的英文、法文都蛮好,四年学制,爸爸是以半工半读形式来完成的。其间,一直在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家洋行任职,直到1948年7月毕业。爸爸的初衷是希望进一步读研读博,但最终没能成行。”
在查阅档案与长辈的交流中,陆小伟对爸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据称,因为工作关系,爸爸曾在香港工作,后来被安排调回广东省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爸爸未能入党,但一直是以有思想、有品德、有才识的严父形象,来教育和引导我们的成长。”时过境迁,陆小伟依然记得许多小事。比如,退休的时候,当时单位对老同志都有留用的习惯,叫做当顾问。每天只要去半天坐坐而已,“爸爸拒绝了,用他的原话是:我怎么可以拿人家钱而又不做事呢?”。
领回毕业证书的大夏校友名单
姓 名 系 科 届别 出席人
蒋道福 教 育 1949 本 人
陈金华 教 育 1950 本 人
胡和生 数 理 1950 本 人 委托秘书虞彬代领
俞龙章 化 学 1949 本 人 委托女儿俞燕平代领
程法正 法 律 1939 侄子程竹如
陈永镐 土木工程 1941 外甥女范罗平
梅安定 法律学 1941 外孙陈雨雁(从宁波前来)
俞建朱 教 育 1941 女儿翁琳娜
陆 亮 经 济 1949 女儿陆小伟(从广州前来)
朱铁民 化 学 1949 儿子朱文耀
缪惟谋 外 语 1951 夫人顾芳
来源|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阅读原文
晨报日前报道华东师大约500张半个多世纪前的毕业证书等待主人领取(相关报道见晨报10月22日A10版),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昨天,华东师大档案馆为11位校友补办了一场迟到了近60年的“毕业典礼”及毕业证书补发仪式。
9 人年事已高委托亲友代领
自华东师大档案馆公开了500份未领毕业证书名单后,馆长汤涛表示,目前已陆续接到了不下100通咨询电话,甚至有不少当年的毕业生领到证书但遗失了,前来咨询能否补办。在这批待领取的毕业证书中,学生多以福建、浙江、广东籍为主,最早毕业于1937年,最晚毕业于1951年。 昨天上午,这场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毕业典礼在华东师大档案馆举行。除了陈金华、蒋道福这两位耄耋老人亲自前来外,还有9位毕业生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而委托亲友前来领取。 巧合的是,91岁的蒋道福和89岁的陈金华同是教育系毕业,这对相隔半个多世纪重逢的老同学相互拍着对方的手,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我们当年一起上过选修课的!”蒋道福坐着轮椅由大女儿陪伴而来,连呼太巧了,“累是累了点,但是很高兴啊!” 当华东师大副校长范军为他们一一颁发毕业证书时,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陈金华深深吸了一口气,等待这历史性的一刻。蒋道福在女儿的陪伴下,双手庄重地接过毕业证书。领取到证书后,蒋道福老人将证书摊在桌上,微笑而专注地凝视着上面的每一个字。而当听到父亲的名字“朱铁民”时,朱文耀连忙掏出相机请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帮忙拍照,记录下这特殊的时刻。
参与新中国建设错过领证
当年为什么没有来领毕业证书?这是许多人最想知道的。记者获悉,不少人当年是因为正值新中国成立,忙于奔赴祖国各地参加新中国建设而错过领取证书的机会。
昨天,蒋道福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去了北方,没能及时参加毕业典礼,故而没领到毕业证书,“感谢母校细心保存,让我能在半个世纪后拿到这份珍贵的证书”。而晨报此前报道过的陈金华老人回忆,“当时正值解放,一毕业就去参加了培训,集训完直接就分配到学校当老师,这期间也没用到毕业证书,就一直没想着要拿,现在能让我拿着过去的毕业证书,不仅仅证明了我过去在大夏大学学习过,也是学校对我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认可。”
当天现场,毕业生陆亮的女儿陆小伟从广州赶来为已逝世的老人领取毕业证书并发表感言:“从媒体上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为了领这份毕业证书特意去调取了父亲的资料档案,这才知道了父亲的很多经历,他是1944年考入经济系的,当时24岁,大学期间半工半读,在南京路的一家饭店任职,1948年毕业,因为正值解放,放弃了原本考研读博的打算,和朋友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与建设,错过了毕业典礼。”
同样,49届化学系的俞龙章由女儿俞燕平前来代领,“父亲在安徽,腿脚不便,所以由我代领,他年轻时曾去过学校两次想拿毕业证书,但不巧都没有人在,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我那天在《新闻晨报》上看到了相关报道,上网一查,除了我父亲的名字,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父亲之前常叫到家里来玩的朋友。后来跟父亲通了电话以后,就由我来代领。”
对于此次特别的毕业典礼,范军表示,为大夏、光华校友补办毕业证书颁发仪式,既是对前辈校友艰辛耕耘所获得丰收成果的认可,也意在传承优良学风。
来源| 新闻晨报 记者| 李星言 编辑| 戴勇 阅读原文
其他媒体报道:
新民晚报|3名毕业生8名受托人齐聚华师大领取抗战期间毕业证书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