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 百位达人引领学习传统热
1月12日消息:老上海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是谁?春联的由来是什么?昨天,2014年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决赛在上海图书馆落幕,237名选手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决出百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达人。
参与市民上百万,11万余人直接报名参赛,上至八旬老者,下至8岁孩童,中青年参赛选手近70%……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有的选手表示,“既学到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也增强了自我认同感。”
“这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次积极探索,它引导忙碌的都市人停下匆匆的脚步,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天地里体会历史韵味,感悟人生哲理。”大赛决赛评委、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认为,把传统文化知识装在脑子里,能充实人们的心灵,补充文化营养。这次大赛中,中青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他很感动。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是活在当下的,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句子对当下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有借鉴意义。
来自河南的新上海人丁俊丽自小就对传统文化知识有着近乎痴狂的爱好,可结婚生子后,琐事繁杂,曾经灯下品读的书蒙上了细尘,那些咀嚼起来齿颊生香的诗词也逐渐模糊淡忘了。比赛给了她重拾传统的机会。这次,与她相伴的还有年幼的孩子。她告诉记者,借着知识大赛的机会,全家普及了一次上海的民俗知识。一家人走进上海老弄堂,抚摸石库门乌漆实心的厚重门扇,看屋顶上的老虎窗,品尝老上海的特色点心南翔小笼。在上海阿婆的善意问候中,孩子还第一次羞涩地用上海话说出了“谢谢侬”。
“近些年,大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说明它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传统不是冷冰冰的过去,而是连接当下且通向未来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坦言,大赛不是在考选手们死记硬背的功底,而是希望他们能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入到当下生活,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
汪涌豪说,对于下一代,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在寒食节塞个青团给他们,还可以讲讲传统背后的故事,这便是最好的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