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沪上新优质学校将增至250所

25.01.2016  11:11

  30多年前,因家境贫寒,龚方只能在弄堂附近的洵阳路小学就读。3年前,儿子龚海川要上小学了,如今的他完全有能力送孩子去条件好的民办学校读书,但他坚持让儿子留在“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海首批新优质学校洵阳路小学。如今,像这样的择校理念变化开始为越来越多家庭所接受。“十二五”期间,上海的义务教育在促进优质均衡发展上迈了大大一步。下一个五年,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将成为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双引擎”。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坚持让儿子在自己母校就读,龚方的理由很简单:和以前不一样了!“学校设施好了,老师也很亲切,不再是我小时候的那所教室破破烂烂的学校了。”三年后,再问龚方有没有后悔,他说:“我更坚信三年前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很快乐。

  2011年,上海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集中推出一批“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不争抢排名”的普通公办学校,引导学校走向优质办学道路。如今,一批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正办出特色和品牌,越来越多的“家门口好学校”正从根本上破解过度择校难题,也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创造了有利条件。2014年,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督导认定,上海在全国率先整体通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015年,本市已汇聚近100所项目学校参与“新优质教育”实践,区县层面的新优质项目学校也扩大至120余所。

   集团化办学共享资源

  在徐汇区的华理学区,大学教师走上中学讲台,执教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型课程。大学生、华理附中“理工小博士”分别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弟弟妹妹上课、演讲。

  这样的资源共享得益于学区化办学政策,2014年11月揭牌成立的华理学区正是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依托试点“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内,大中小学一脉相承,无缝衔接,“理工”内涵同时辐射到周边中小学和社区学校,成员学校的资源互相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同步发展。

  据介绍,2014年起本市杨浦、徐汇、闸北、金山4区先行全面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试点。2015年,各区县选择试点全面推进。

   双引擎”打造更多好学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带来的福利也开始显现。

  2009年、2012年上海连续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均位列参评国家(地区)首位;2013年,市教委决定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俗称“零起点”“等第制”,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两次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压力较小的百分比从第一期的30.93%提高到第二期的74.19%。选择对学习“非常或比较”感兴趣的比例从第一期的62.36%提高到第二期的91.03%。

  下一个五年,本市将把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双引擎”。2017年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约55%、学生总数的约50%。学生、家长、社区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学校基本形成办学特色,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2017年,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学校数量扩大至250所左右,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约25%。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