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校举行 聚焦立德树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理论研讨会于9月10日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本次活动是上海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我校的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研讨会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我校承办。市教委副主任王平,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校专家代表、市级特级教师代表、中学校长代表等,共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校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指出,希望上海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再次强调了教师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中的重要作用。为庆祝第30个教师节,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以“聚焦立德树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组织开展了包括本次研讨会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在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的同时,努力引导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坚持立德树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与责任。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如何认识在师德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如何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分别畅谈了各自的体会和感受、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畅谈体会和感受 提出意见及建议
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在发言中对影响师德建设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社会行为规范分为法律、纪律和道德三大类,虽然这三大类行为规范的作用方式、作用范围和作用特征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契合和相互协同的关系,社会转型期三大类社会行为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发生着某些微妙的变化,因此师德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更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支撑师德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指出,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真正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导向的评价结合起来、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三个自信”的确立结合起来、把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结合起来。应当全面把握和准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处理好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的关系,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底线价值的关系,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在发言中提出,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师德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功能。教师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铸造灵魂的担当必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地结合起来,齐卫平认为,培育和践行文化软实力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担当灵魂铸造职责的应有之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尽到教书育人之责,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师德的育人意义。党中央强调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里的“立德树人”既包括学生培养的要求,也包括教师修炼的要求,而教师的立德树人更为重要。育人先要正己,己正才能育人,教师要尽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之责,首先必须树自己之德,立自己之人。
研讨会现场
上海市教育功臣、华东政法大学刘宪权教授阐述了对于好老师的理解:首先,重视本科教育的高校教师才是好老师。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高度。给本科生上课,练的是基本功,不仅能弥补研究生上课深度有余系统性不足的弊端,而且能获得本科生的启发。其次,把课上好是一名好老师的基本要求。只有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夯实专业知识,及时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把课上好、吸引学生。同时,教学方式也可以丰富多彩,用鲜活的案例充实课本知识,用紧凑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用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道德的典范,甘为人师、慎为人师才是一名好老师的立人之源。
上海市教委近期出台新规,在8所市属高校试点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强制正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提出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根本,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实际的绩效目标与考核评价要求。对此,上海大学胡申生教授认为,这是极有远见的举措,是大学理性的回归。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他表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应当以“敬业”为重点,从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闫光才教授从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高校师德解决对策等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师德问题进行了解读。他提出,关于师德问题的产生,既要考虑个人修养层面,又要考虑环境与制度。关于师德问题解决对策,一是需要考虑到当下环境中高校教师的现实存在状态;二是需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目前有关制度与政策设计的价值取向及其效应;三是需要加强道德自觉建设。
上海市教育功臣、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围绕自身体会和感受对于如何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德进行了深度阐述,并以一名师大校友的身份谈了其对母校人才培养的期望。他认为,对于教师而言,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谓师德无外乎“二心”:爱心与安心。师德最大的核心表征就是爱,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永远不会是一个好教师。第二是安心,要安于教师这种没有大起大伏的工作状态,能甘于日常工作的历练与积累。另外,师德建设还离不开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
与会专家发言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剖析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她提出,教师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其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学生时代的价值取向如何确立,直接影响其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在于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这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所谓育人先育己,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立德做人,以自己的道德品格来引领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自己的审美情趣来熏陶和感染学生,才能做国家放心、老百姓放心的“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自身要塑造高尚人格,不断提高学术修养,关键要做到觉醒、坚守和信仰。
童世骏在研讨会上讲话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在讲话中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包括“敬业”一条,而“敬业”之“敬”虽然是普遍的,但“敬业”之“业”却是各有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我们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师德,并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来推进师德建设。同时我们还可以借用师德资源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用师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童世骏指出,为了把师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在地统一起来,我们有必要向于漪等模范教师学习,用崇高的教师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意义、享受人生乐趣;我们要善于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改善自己,并且把改善自己也作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应该关注教学科研等专业活动当中本身就蕴含着道德要求,一方面通过提高道德修养、改善非智力素质,来进一步提高学术工作的卓越层次,另一方面把体现在高质量专业活动中的道德要求推而广之,提高非专业活动领域的德性水平。
王平在研讨会上讲话
在听取了与会人员的发言后,市教委副主任王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一是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二字蕴含深意、内涵深刻。“带头”体现的是一种要求,凸显和强调的是教师群体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使命与责任;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激励。二是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个体发力,也需要外力助推。教师节从1985年恢复设立至今已经历经三十载,尊师重教已经深入人心,教育事业和教师群体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他表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责任始终不会改变。王平希望上海的各级各类教师始终能够保持一份对于教育事业的热诚和坚守,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勇于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次活动是上海市庆祝第30个教师节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我校的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副校长郭为禄、孙真荣、梅兵,校党委委员,校纪委委员,党委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实体院系党委(党总支)书记,学生工作党委、机关党工委、后勤党工委、产业党工委书记,各直属单位党委(党总支)书记,工、青、妇负责人等参加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解超主持。
文字| 万姗姗、刘金玉 图片| 刘金玉 来源| 新闻办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