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报道之十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记经济管理学院肖康元老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记经济管理学院肖康元老师
人物小传 :肖康元,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财务与会计学系主任,兼任经济管理学院ACCA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企业估值。主编、参编教材6部,发表论文20余篇。2014年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6年获上海海事大学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2017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与时俱进,探索课改创新
肖康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小组讨论模式。“它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老师,紧密地联系了老师与学生们的关系,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思想交流。”肖康元老师表示,这种模式也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从而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进行适度调整和引导。
肖康元老师在谈论小组讨论模式时表示:“我有时会问学生们,最近你们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这些内容不仅局限于自己,还要给小组其他成员讲一讲,大家都能听懂才行。”肖康元认为,小组讨论模式重在交流和表达,而不仅仅是解决课堂疑问。
为了研究和学习校外ACCA(会计学特色班)班级成功的培养模式,肖康元老师与学院领导一起北上南下进行调研,并积极引入我校,经批准后成功实施,既可以激励和培养学生、也能使教师获得更好的教学模式,并更快地在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促进了全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同时,他带领全系老师,在财会系2009级、2010级学生中尝试小组讨论模式,老师们积累了小组式教学模式的经验,同学们也在这种模式中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尊重学生,注重综合素质
肖康元老师在自己的教师生涯里,始终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毕生为之奋斗、为之奉献、为之探索的事业。平时,他注重师德修养,秉承“善思博学”原则,努力把教室与办公室变成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以宽容和期待,尊重学生见解上的差异,充分营造愉悦和融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的工作需求及专业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好专业技能,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肖康元老师强调,学生能力的高低,并不能仅凭绩点的高低衡量。“我们的学生,要有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精神,不能完全跟着课堂学。要尽早地注意自身的薄弱点,及时寻求帮助,在本科学习期间会获益匪浅。以选择导师为例,当时报名肖康元老师小组的有30多名学生,但名额只有5个。“我选的5名学生,资料上都写着喜欢长跑。”肖老师说道。喜欢长跑的人,意志和耐力是不是都比常人要强一些?肖康元希望学生也要自我挖掘一下,例如: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对自己能力的培养?
着眼未来,强调能力培养
关于日后的出路问题,肖康元老师提到了考研。但是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或个人的各种原因,继续接受更高教育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可能会选择就业。同时,肖康元老师谈到,考研不应是被迫的,而应是完全自愿的选择。考研的过程是痛苦的,准备的过程也是漫长的,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才能获得学历的提升。肖老师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尽量有出国学习的经历。以前叫“镀金”,现在,随着我们国家软硬实力的增强,国外其实并没有多少“金”了,但是,其它国家的语言、学习方式等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出国学习尽管需要忍受孤独,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能坚持下来,最后肯定是有收获的。
当谈到对学生的期望时,肖康元老师再次强调了能力的培养。他说:“现在‘专业对口’已经很少提了,因为现在很难保证大学期间学了什么专业,将来就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如果你具备了大学毕业的能力,你就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并有很大的几率找到心仪的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在毕业时就落伍了,但是假如你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就可以迅速地掌握新知识。大学阶段,重点还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撰稿:罗凌渝 尹凡欣 摄影: 朱元浩 来源:党委宣传部 千帆通讯社 责任编辑:哈斯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