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话代驾司机:"喜欢做代驾 期待更规范"
入夜后的上海,一些饭店、娱乐场所门口,不少骑着电动滑板车的代驾司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等待客户。而一些喝酒喝得很尽兴的人,从饭店里出来,不慌不忙把车钥匙递给代驾司机,双方瞬间达成信任和默契。
代驾是个怎样的行当?又有着怎样的需求?国家统计局归纳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没有“代驾服务”这一行业,《中国职业分类大典》里,亦没有。然而各种代驾公司和手机代驾APP软件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登记注册的代驾公司就有数百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这个新行业的从业者,生存状况如何?最近,记者深夜体验代驾服务并对话三名代驾司机。
人物:阿方
年龄:32岁
接单次数:500单左右
阿方坐上驾驶座,对记者的车毫无陌生感。他娴熟地调整座椅、打开天窗、启动车载导航,尽量让自己和副驾驶座上的我,都处于一个最舒适的状态。他对车的操控力,比作为车主的我要好很多。
一路上,阿方很愿意聊天,内容围绕着车——这款车为什么定这个价、自动车门的优缺点、若今后转手怎样才能卖到最高价等等,说法比汽车销售员还专业。
“做这行多久了?”阿方纠正记者说:“做了将近一年,但更专业的问法,应该是‘接了多少单’。”他自称“不是很拼的司机”,一般每天最多接2-3单。他还说,同行中其实很多人并不缺钱,有企业高管、有玩过赛车的、也有汽车发烧友。能开遍市面上所有的车、能体验各种车辆的性能,阿方说,这个行业的魅力,非爱车族是体会不到的。
每天接单最大的运气,不是拿到从市中心到苏浙地区的长途单子,或是拿到几百元小费,而是遇上好车。接近千万元的“宾利”、“玛莎拉蒂”、“保时捷”,改装得超炫酷的全进口跑车,他都“试玩”过,还写过驾驶日记。
“开到好车,我的心情就像中了彩票。”有一天晚上,阿方为一个年轻女士代驾,对方开的竟然是收藏版阿斯顿马丁敞篷跑车。女车主带着3个朋友从酒吧出来,要求他到市郊人少的高速公路开一圈,再开回市区送她们回家。喝过酒的女士打开车顶篷,把音响开到最高音量,把头探出车外唱歌,还不断要求他开快点、开快点。那一次,阿方在确保没有违法驾驶的情况下,过足了一把车瘾。
然而,代驾司机不管多么爱车,心里都会有一根“安全弦”。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代驾公司,对司机的要求是实际驾龄超过3年、驾驶期间没有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而每天开不同车型、不同车况的车,的确增加了事故风险。对阿方他们这些老司机来说,开车时间越长,越会小心翼翼。
近期让阿方他们感到定心的是,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协会驾驶服务专业委员会宣布,已与保险公司合作,出炉了上海首款“代驾综合保险方案”。这一全新的险种规定,代驾人员能获得一份综合意外保险,发生交通事故时超出客户私家车原有的保额部分和导致客户第二年保费增加的部分,均由保险公司统一赔付。
此前,“代驾司机如何承担安全驾驶车辆的义务”这个话题曾经被广泛议论。多数代驾公司的通行做法是,向每一个司机收取几元钱一单的费用,用来作为公司内部的事故理赔基金。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以互助形式来分摊风险,但这份“互助基金”的金额不大,赔偿能力也不会很强。
阿方告诉记者,上海首例代驾司机的赔偿官司,被告方是他的熟人老赵,代驾时撞倒一位60多岁的骑电瓶车老伯,把对方撞成了十级伤残,经交警认定小轿车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事后,因为索赔问题,老人把老赵、车主、平安财险公司一起告上了法院,请求判令赔偿医药费等近12万元。法院认为,老赵事发时是在执行职务行为,因此老人超出保险理赔范围的损失部分应当由代驾公司承担。
其实,代驾司机们都算得出来这笔账——没有专业险种的风险很大。万一代驾发生交通事故撞死了人,赔偿额很可能达到100万元甚至更多。即便用上车辆本身已购买的交强险和有限额的第三者责任险,总共赔偿也就在30—50万元左右,余下的那部分就要由代驾公司和代驾司机筹款赔偿。
对阿方来说,保险机制的完善,为这份他钟爱的职业增加了保障。“手机互联网技术催生的这个新行当,给了行车供需双方更加灵活的选择,我期待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