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时评】从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谈廉政建设

11.05.2017  14:01

  近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热播剧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共鸣。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反腐的时代背景下,这部号称“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让人感受到党中央从严治党、大力反腐的决心,也引发了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思考。
   紧扣时代命题 诉说人民心声
  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破坏社会公序良俗,败坏社会良好风气,造成社会种种不公,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一直以来,反贪反腐都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形成了对腐败高压与零容忍的势态,让全国人民切实体会到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的大好形势,也正因于此,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也逐年走高。
  近年来,从中央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深度契合中央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营造了良好的反腐倡廉文化氛围。这些作品中涉及官员级别之高、案件之大、场景之震撼极为少有,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尤其是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几乎达到了全民观看、全民热议的热度,其根本原因在于反腐败“得人心”、“顺民意”,它紧扣时代命题,说出了人民的心声,也显现了百姓对官场廉洁的期待。或许这正是作者周梅森所期待的“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
   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在《人民的名义》中,由于沙瑞金、侯亮平两位人物的出现,片中多次提到“汉东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一些人拉帮结派、设立山头、任人唯亲,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个人财产,何来清廉?无独有偶,在我校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上播放的廉政警示教育片《警钟在国企敲响》中,上海光明集团原总裁郭本恒的腐败案值得我们深思,他同样来自高校,同样把组织的信任当成个人的资本,建立个人关系网,大肆收受贿赂,生活腐化不堪。
  电视剧和郭本恒的腐败案中存在不少共性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首先,违反党纪党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他们不守纪律、不讲规矩,对组织不忠诚。其次,丧失理想信念。缺乏党性和底线意识,对党纪党规没有敬畏之心。再次,反映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建设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约束机制存在漏洞,监督不到位。
  观看《人民的名义》,我们必须从警示中吸取教训,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我校党委积极探索并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层层负责、逐级落实的责任体系,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做到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将“一岗双责”传递到每一个干部岗位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反腐倡廉永在路上
  在我校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上,校党委书记吴松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作《全面从严治党 落实主体责任 为学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工作报告,并对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工作要求和部署,要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使命,要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为榜样,铁面无私,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切实提高纪检队伍自身业务水平,通过学深学透《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不断规范自身查信办案程序,强化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水平和能力。做到思想过硬,行动经得起考验;作风过硬,行事守得住底线;能力过硬,工作对得起组织和人民。

 

 

作者: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 施小明

转载自上海理工大学校报第299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