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子厕所”看共享发展

20.11.2015  07:59

  公共厕所分为男厕和女厕,分别供男性和女性使用,这是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然而,“男性进男厕,女性进女厕”这个天经地义的道理,在现实面前却总有例外。比如说,随父亲出行的小女孩、随母亲出行的小男孩,如果年龄小到还不能独自上厕所,那么他们要方便的时候怎么办?

  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在上海有望得到缓解。11月19日是第三个“世界厕所日”,上海有关部门透露,明年将持续加强公厕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公厕男女厕位比,“亲子厕所”(配有男女两性的大小两种规格卫生设施,可供亲子一起使用)数量有望达到200个左右。

  “亲子厕所”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保障极少数人能够平等地享受权益,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如果回顾公共厕所的历史,这种文明的发展脉络就尤其清晰。在文明不彰的时代和地区,公厕是很少的,甚至是没有的。人们解决“三急”,大概只能幕天席地。后来就有了公共厕所,再后来才要求男女分开、整洁卫生。直到最近,人们发现男女公厕平均分配是不对的。在人员众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男厕门庭冷落、女厕大排长龙队的情形,于是就提出了调整男女厕位比的思路。现在,“亲子厕所”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平等、共享的理念简单明了,但要落实起来,却会遇到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从每个个体出发,考虑到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特殊情况,使其不因为少数和个别而被剥夺相关权益,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和共享。比如说,男女厕位平均分配,这看似完全平等的事情,实质上却是不平等的。由于生理存在区别,决定了男女两性如厕时间可能相差数倍。以平均分配资源来面对不同的需求,结果就可能是女厕厕位不足、男厕厕位闲置。同样,把公厕分为男厕女厕,表面上看也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群的需求,人人都可以共享这种公共资源。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二分法却给一些人造成了困扰,使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带小女孩的父亲和带小男孩的母亲,就属于权益被忽略的人。

  共享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实践理念,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以适用于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现实情况,这可能是比提出理念更大的考验。

  公厕数量太少、布点相距太远、位置偏僻难找、不够整洁卫生等等,是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上海持续加强公厕基础设施建设,这本身就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加大资源投入总量的同时,也更加精准地分配资源,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力求让更多人的权益得到保障。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忽略、不剥夺“少数人的权益”。现在上海绝大多数公共厕所里,都专门设置供残疾人使用的厕位,“亲子厕所”的酝酿推出,则把对于“少数人权益”的保护,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现实情况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怎样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真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群众对于政府工作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群众心里最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厕虽小,道理不小。对于亲子出行的如厕尴尬,不少群众都深有体会,即使没有经历过也能感同身受。但如果领导干部只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搞决策,很可能就会忽视掉这种小众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群众来说,美好生活可以具体化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把群众期盼作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在实施政策措施的时候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合法合理需求,我们就能够真正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