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今日报道我校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光明使者”

02.11.2016  14:06

  11月2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6版教科新闻的显要位置刊发新闻,报道我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实践与作为。全文如下:


上海电力学院: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光明使者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王琦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02日 06版)

  这并不是孟什·巴什尔·艾哈迈德第一次来中国,而是他首次以“学生”身份在上海电力学院接受为期3周的系统学习。10月31日的第一堂课“中国先进发电技术现状与展望”,就让这位孟加拉国家能源发展委员会的主任倍感振奋:“我们国家目前电力十分短缺,到2021年前,将建设8座火力发电站,让全国发电量翻一番,而与中国合作是我们的首选,向中国学习更是我们的必修课。

  当日,包括缅甸仰光大学校长鄱高、印度尼西亚棉兰理工大学副校长贝塔·金丁等高校领导,以及蒙古、老挝等国能源部门的高级官员等20人,汇聚上海电力学院变身“学员”,实地感受中国“动力”和“光明”。

  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翁培奋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斯里兰卡100卢比面额纸币,正面就是由中国设计建设的普特拉姆电站。这是该国第一座燃煤电站,也是其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足见‘一带一路’建设给电力企业海外拓展带来的机遇与广阔前景!”翁培奋说,“这更对电力运行和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据统计,过去5年中,中国在海外投资及建设的发电厂、电网项目已仅次于高铁成为第二大热点项目——中国国有企业在27个国家已完工、开始修建或宣布修建计划的燃煤电厂达92座,对海外燃煤电厂的投资已高达380亿美元,总价值720亿美元的项目计划也得到宣布。而这些工程,除了要“交钥匙”之外,还需完成“教人才”“交人才”的任务,也就是将整套中国所建电站的运营方案与管理经验等交给当地员工,因此对电力人才需求极其旺盛。

  “上海电力学院是我的母校!”印尼玛巴电厂的技术骨干丹尼·费尔南多这样骄傲地介绍自己。2015年上海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投建了玛巴电厂,70%的员工要来自当地,但印尼的电力人才培养无法胜任需求。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海电力学院。该校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全英文授课,受到欢迎。印尼项目负责人张昶说:“4个月的培训效果超乎预期。公司还有另一个印尼项目在建,将来的培训还找他们。

  近5年,上海电力学院为能源电力行业输送本科和硕士毕业生4000多人,非学历培训万余人次,开发非学历教育培训40多项,形成了面向发电、电网、电力建设、电力设备制造、新能源五大领域的综合培训体系。该校发起成立了有10个国家的10所电力高校参加的“国际电力高校联盟”,聘请“海外名师”27人。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国际合作办学(2+2)的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500人以上,开启了与德国的硕士双学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实施海外学习、实习项目,2015年涉及学生400多人,接纳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的本科和硕士留学生。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上海电力学院将以国际电力高校联盟为基础,构建大国际合作新格局,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包括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增加留学生人数和覆盖国家数目,大力发展国际合作继续教育,增加师资队伍双向交流,积极筹备申报国际联合实验室,鼓励承担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企业国际合作提供服务,依托“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战略研究智库,为我国能源电力国际化提供决策咨询。

                                                                                                                        宣传部 供稿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11/02/nw.D110000gmrb_20161102_3-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