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考“史上最好考”
2016年度国考笔试29日在全国900多个考点举行,近93万人走入考场,参考率约为87%,最终考录比为33:1,不愧为“史上最好考”的一年。记者了解到,此次申论主题聚焦“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直面国民素质问题。
14万考生缴费后弃考
上午8时,距离开考还有一个小时。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考点,已有大批考生等候在考场外。寒风中,不少考生更是争分夺秒地翻看着手中的复习资料。
“纯裸考。”已在一家小有名气的民企工作了4年的小于坦言,都说今年最好考,招用单位多,报名考生少,所以家人让她来试试身手,“本来是和男友一起报的名,不过他选择了弃考。我也无所谓,成功了就多个选择。”
今年120多个国家机关计划招录2.7万余名公务员,比上一年增加了近5000人。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公考招录人数总体说是条振荡上扬的曲线,在2009年小降了200多人,2014年又锐减了1000多人,但随着2015年度的扩招,2016年度又创下历史新高。
与之相比,近年的报考情况却反其道而行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昨天统计的数字显示,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106.9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近14万人弃考,参考率约为87%,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33:1。而这一比例,在2015年度为40:1。
二战文学作品成考题
上午11时,考生陆续走出考场。“行测题型与往年变化不大,但有一些题目比较奇葩,不按常理出牌。”一名考生告诉记者。他指了指灰蒙蒙的天空,“比如雾霾,需要考生在判断PM2.5达标、PM10超标的情况下,哪种污染减排方式合适。”记者随机采访了近十位考生,普遍反映今年考题阅读量大,比较难。
华图考试机构有关专家介绍,此次行测整体难度不高,与上年基本持平。考题紧扣今年的时政热点,考察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丝绸之路、食品安全法、空气污染等。此外,还有经济领域的机会成本、完全垄断、边际效益等,还涉及到地球演变过程中的有关恐龙的相关知识。
据介绍,今年地市级常识判断中,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就是将时政与法律、历史等知识相交融。比如有道考题考察了与二战相关的文学知识。“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以有关二战的知识必然会成为热点,但此次考察的是跨学科的知识,虽然考的是与二战有关的作品,包括文学及一些影视作品,但涉及历史、文学、影视等多方面,所以考生还是要侧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此外,每年国家都会有一些新法修订,而这些新法的变化也成为国考热点,今年也不例外。今年考察的主要体现在2015年10月1日刚刚生效的《食品安全法》,好在难度并不高,基本都是对于法条原文的考察。
申论聚焦“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
历年国考申论主题都有一个鲜明的规律:与中央政策要求相呼应,深刻反映高度聚焦的社会热点。2016年度国考申论也不例外,主题聚焦“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
在下午的申论考试结束后,中公教育研究和辅导专家王月直言,此次申论试卷在主题选择上直击当前社会热点,直面国民素质问题。
申论给出的材料信息量大,以《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开篇,通过网友热评引出“中国范儿”,增强了大家对“大国意识”的自豪感,同时引发大家对“国民素质”的关注。同时,材料覆盖古今中外多个信息领域:从郑和下西洋树立中国的海外形象,到现今国民公共文明意识不足污损大国形象,从家长、学校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到媒体的带动和艺术家的榜样力量、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净化全社会的文明环境,材料跨度大,从多角度多领域分析和阐述国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养成。
此外,此次申论题目引入了《论语》中 “不学礼,无以立”,将这句话作为中心议题,也体现了国考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态度。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丽丽介绍,近几年的国考申论主题角度都较新颖、深刻,多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思。如2013年是对文化发展的反思;2014年关注心理健康,倡导慢生活,是对生活质量和幸福进行反思;2015年关注科技与人性,是对科技的反思。而2016年不仅关注“国民素养”,而且将“中国范儿”、“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等相联系,同样引发我们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袁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