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听《共产党宣言》与“一大”会址的那些事
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早上10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入口处排起长队。
东方网记者毛丽君、汪伟秋5月5日报道:上午十点,申城飘起了零星小雨。兴业路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排起了长队,队伍顺着兴业路一直拐到马当路上,后来者还在不停地续写着队伍的长度。2018年正值《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今天则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许多市民和游客选择来到一大会址纪念馆度过这特殊的一天。馆方也做足了准备,推出“致敬马克思”主题活动,馆长、专家和全馆讲解员一起,结合“一大”馆藏珍贵文物,为观众专题讲述《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故事,讲述一大会址纪念馆和马克思的不解之缘。
副馆长成了讲解员 讲述《共产党宣言》的那些事
“一大”副馆长徐明为观众讲述“一大”与《共产党宣言》的不解之缘。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一早就来到馆内,着装简洁而正式,今天,他成了馆内的一名普通讲解员。
讲述围绕一个又一个问题展开:《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第一个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人是陈望道?展厅里陈列的红、蓝两种封面《共产党宣言》有何区别?近百年前的书册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徐明用一个一个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把《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创作、传播和保存的过程和它与一大会址纪念馆之间的故事展现在听众面前。
在徐明的讲述里,第一个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是个有着“超厉害朋友圈”的“超级学霸”,从板凳为案、墨汁就餐的艰苦环境下,在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帮助下,1920年8月,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得以问世;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袖、浙江宁波最早的中共党员张人亚,在白色恐怖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因为有了那一方“衣冠冢”,才有了一大会址纪念馆里展出的1920年9月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今天,一大会址纪念馆宣教部的讲解员们以党史宣讲志愿者的身份集体上岗。在平日整点定时讲解的基础上,增加了7场定时讲解,讲解的主题全部围绕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以期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和党的诞生地上海的不解之缘。
第200位观众收获意外惊喜
第200位进入中共一大会址的参观者周青珍获得了馆方赠送的《共产党宣言》复制本。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参观者在党旗前宣誓。
随着时间的流逝,观众一批一批循序进入纪念馆,有的在党旗前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有的在入门处的一大成员群像前合影留念,有的则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参观之旅。
9点22分,周青珍随着参观的队伍走入展馆,没想到的是,一份惊喜正等着她。作为当天入馆参观的第200位观众,徐明特地为她送上了一份精致的纪念品——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藏《共产党宣言》复制件。这位来自嘉定封浜小学的老师,已经有近20年党龄,对于意外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有些激动。
“今天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日子,我们学校党支部特地组织了31位党员来这里过组织生活,来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回去之后我会跟我们党支部的老师们一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践行作为党员教师的责任。”周青珍说。
另据徐明透露,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正在筹备“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共创建”专题展,将在“七一”前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