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测得南海超大生物圈,仅需捕捞10%“中层鱼”就抵全国总量[图]

12.04.2016  11:15

摘要  

就目前探测情况,10%的南海“中层鱼”储量,就相当于全国渔业捕捞量,可以视为天然的食物储备库。  

一个巨量的渔业资源宝库被中国发现,就在南海!今天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的2016国际海洋科技会议上,上海交大海洋研究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周朦透露:我国973计划——南海陆坡研究项目,经过连续两年、两个航季的探测,均发现南海中层存在超大生物圈,这将是一个潜在的战略性资源。 

共有36项高水平、高规格的海洋技术与装备成果参与国家海洋科技成果展览。  

周朦团队是一个涉及物理、化学、海洋、生物等的跨学科团队,他们随船长时间出海科考。从探测温度、盐度的温盐深计,到收发水下声呐的声学探鱼装置,团队通过不下20种仪器进行全方位探测,测得一个曾是“盲区”的南海中层生物圈。这个生物圈介于海洋表层与深层之间,即在海下约400米到1000米的层面。包括软体海洋生物在内,这个生物圈也被称为“中层鱼”。周朦认为,就目前探测情况,10%的南海“中层鱼”储量,就相当于全国渔业捕捞量,可以视为天然的食物储备库。团队成员张召儒表示,从试捕看,捕捞上船的“中层鱼”体积不大,但生物量丰富,从味道讲“比想象的好吃”。 

国际海洋科技会议(OCEANS)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海洋科学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之一,展会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在美国或加拿大举办,最近10年来每2年巡回至亚洲举办,此前我国大陆还从未主办。经科技部批准,展会设立了中国国家展区,共有36项成果参与国家海洋科技成果展览。大会荣誉主席为苏纪兰院士、汪品先院士和林忠钦院士。  

其中,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方面,我国研制了天地波一体化新体制的探测雷达系统、波浪滑翔器、定时通信潜标、全海深多波束的测深系统、水声通信网络系统、海底观测网系统、深海内波观测系统、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等,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在海洋功能天然产物规模化制备、远洋渔业捕捞与深加工、典型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开发、海洋生物功能蛋白高效发掘与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还获得了大量海洋生物先导化合物和生物基因资源,所研制的生物酶、生物农用制剂等海洋生物制品显示了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而在“深蓝”领域,“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潜龙二号”无缆水下机器人(AUV)、“海燕号”深海滑翔机等都在国家海洋科技成果展览专区亮相。其中,“海马-4500”ROV 是863计划重点项目“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的成果,是我国自主研制、工作水深最大的科考作业型ROV系统,已列装为我国深海调查装备投入应用;“海象-1500”ROV则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成果,应用目标为深海油气开发水下作业,现已完成海试验收,即将投入试验性应用。专家认为,这两套系统在我国都是首次自主研制,分别代表着中国自主研发遥控潜水器的最高水平。目前,上海交大团队还正在进行3000米级重载作业型ROV“海象-3000”研发,并与企业联合开展ROV产品化、产业化,开创中国ROV自主品牌。  

来源:上海观察 2016.04.11  

原文: 测得南海超大生物圈,仅需捕捞10%“中层鱼”就抵全国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