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与底线

30.11.2015  17:56

上海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高解春

 

      近日,网络上关于中国人做人的底线问题引人注目。所谓底线,就是做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但从不同维度来看,底线的概念就会不同:思想的底线,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奉公、守法……,超出了这些底线,就是思想蜕变、道德沦丧、违法乱纪。郝志剑撰写了《做人的底线》,认为在物欲横溢的社会里,严守良知,以诚信为底线;而程东海导演的电影《底线》,以一群年轻大学生面对初涉社会的经历,演绎出无论理想、生存、事业、感情都有其必须遵循的最低标准,这就是底线。那么,做人最基本的底线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构筑?

      放眼世界、纵观历史。总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世界各国许多激进的政治领袖和民族独立的斗士,从红色高棉到伊拉克,从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到近代卢旺达大屠杀,都以无数无辜平民的丧生而走上历史的审判台;文化大革命,无数红卫兵和红小兵,一腔热血。义无反顾,斗老师、批领导、与父母决裂,做出了许多使自己悔恨终身的举动;现今社会的许多年轻人,动辄厌世愤青,林森浩投毒、马加爵砍人、连恩青伤医、公交车上自焚、火车站中乱砍……,这些事情都揭示什么?做人的底线究竟在哪?

      人道,即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格的尊严,才是做人最低的标准,也是做人的底线。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有激情,而且不同的信仰、宗教、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同阶层及个人的价值观,导致人的思想、行为、举动有很大的差异。但在人道、人性的底线前,不能轻易越过,任何失去在人道底线前的控制和约束,其人生往往苦涩、落寞、甚至悔恨终身。

      当代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物质资源丰富,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往往容易坠入精神失衡和生命意义缺失。表现为道德观念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爱、生命观念淡薄。我同意霍尔巴赫的观点:“没有人道主义,就没有道德,人道主义是社会道德中的第一道德,是其它道德的总体”。

      习近平在2015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讲到:“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这对人道主义的普遍适用性和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致性作了明确的诠释。上海红十字会近十年在大中学生中探索人道法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强调人道是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每一个人应该在工作、事业、生活中杜绝一切非人道、非人性的行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个体的独立价值,是在尊重人的权力、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中体现,这才是人道主义不被任何时代和环境变化所遮蔽的普遍适用性,也是人道主义数百年历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我们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从我做起,从孩子抓起,构筑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公民责任和热爱和平、关爱生命的人道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