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我从新疆来(天南地北新疆人)[图]

18.09.2015  16:48

从上至下依次为玛丽亚、田新民、沙力、阿依布拉克、李志俊。  

资料照片  

编者按: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上了发展进步、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进程,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新疆人,承载着心中的梦想,奋斗在祖国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上。本报今日推出“天南地北新疆人”专栏,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的风采,见证时代的变迁,反映社会的进步。  

中南民族大学教师玛丽亚

有她的地方,就有笑声

本报记者 付 文  

无论寒暑假,中南民族大学教师玛丽亚总是提前返校,今年也不例外。“学校也是我的家,早一点回来,就有更多时间准备工作。”玛丽亚全名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来自新疆喀什疏勒。现在的她回想起自己刚刚考上大学的样子,还是充满了激动。  

2007年,玛丽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南民族大学。初入大学的新奇过后,饮食、风俗等各种不适应让初到内地的玛丽亚有些无所适从。“当时就天天在宿舍里哭,又不敢跟妈妈说,只能一个人憋着。”玛丽亚说,“哭了一周多,觉得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困难再大,也得去面对。”  

那个夏夜,她从宿舍走出来,“看到排练室有人在跳舞,我就傻愣愣地走进去问我能不能加入。”玛丽亚说,在舞蹈队队友的帮助关心下,原本就性格开朗的她,很快融入了大学生活。  

大三时,玛丽亚当选校学生会主席。为了让各族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她组织策划了众多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族舞蹈大赛,不仅为各族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家在比赛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玛丽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了辅导员,与各民族学生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多了。“玛丽亚老师最懂我!”来自伊犁的古丽孜亚说,“她经常到我们宿舍跟我们谈天说地,有她在,我觉得好安心、好踏实。其实玛丽亚不仅是一个老师,更像是一个大姐姐。”  

我是一名维吾尔族老师,但我不仅仅是新疆籍学生的辅导员,也是所有学生的辅导员。”玛丽亚说。对此,来自云南曲靖的彝族学生何岸伦深有体会。“刚入学军训的时候,玛丽亚老师和我们一起站在大太阳底下,全程陪着我们。同学们考试退步还是进步,她都门儿清。”  

玛丽亚老师特别有激情,常常到了深夜还在工作;她带过的学生干部,都很能干,让我们羡慕。只要有玛丽亚的地方,就有笑声。”她的同事姜秋菊老师告诉记者。  

玛丽亚老师第一次到我们宿舍的时候,我们都特别严肃,坐得很板正,生怕说错了话。但后来,我们才发现她其实也是一个女汉子,我们也会跟她聊爱情、聊穿衣打扮。”正在上大二的苏比努尔说,玛丽亚总是耐心、认真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这一点,让我觉得心里特别暖”。  

2010年夏天,武汉东湖中学迎来了第一批新疆籍学生。孩子们当中,有的不适应这里的高中教学和生活节奏,玛丽亚陪他们一起上课,利用课余时间教这些孩子说普通话,一对一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回到学校,玛丽亚又联系了学校志愿者协会,将东湖中学纳入到中南民族大学“伴飞”志愿服务项目中,定期帮扶。由此,这群新疆班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始转变。  

从学校“民族团结标兵”到“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再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些年玛丽亚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在她看来,更珍贵的是在这些经历中收获了友谊和感动。  

眼下,玛丽亚正在为“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忙碌着。这个工作室面向边疆和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玛丽亚说,“我们民族虽然不同,但都一样是中国人,我希望能为民族团结尽自己一份力。”  

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沙力

大山里飞出的雄鹰

本报记者 孙小静  

大家都叫我沙力。”眼前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皮肤白皙,说起话来,神采飞扬。而他的工作,几乎都是与数据打交道。  

沙力塔那提·包拉提,哈萨克族,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总体气动部性能室设计主管、共青团全国十七大代表。这个从新疆山里飞出的雄鹰,命运与我国ARJ21—700飞机紧密相连,共同翱翔于云霄之上。  

起 飞

1987年8月,沙力出生于新疆奎屯市,“在克拉玛依后山,新疆有色集团金矿所在地。”虽然父母是有色集团的职工,但小沙力不折不扣是个“山里的孩子”。  

沙力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年后又成为清华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2011年毕业,沙力来到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工作两个月,得知位于西安阎良的ARJ21—700试飞基地缺人,沙力主动提出到那儿去。因为人手不足,从一开始新手沙力就被压了担子,通常只有老员工才能胜任的起飞性能构型评估报告交到了他的手中。沙力整天泡在外文资料以及数据堆里,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两个星期后,报告交了出来,一炮打响,不仅获得了领导的赞赏,还成为此后相应报告的模板。  

很快,沙力开始负责起飞、最大可用速率抬前轮等试飞科目,参与试飞数据处理。“飞机绝大部分事故都是在起飞、着陆时发生,因此这些试飞数据的处理至关重要。”沙力表示。  

考 验

在ARJ21—700试飞过程中,沙力主动充当“移动秤砣”的事迹一直为大家称道。  

2012年9月,ARJ21—700要做失速试飞。失速飞行存在机毁人亡的危险。作为科研人员,沙力只要取得试飞数据就行,不必上机。但是,为了尽早获得试飞数据进行研究,沙力和同事主动要求上机当“秤砣”。  

失速飞行时,飞机一下子掉了下去,心整个提到了嗓子眼,胃里翻江倒海。“最厉害的一次,一下子掉了1000米,我看着眼前的水杯飘上了半空,要不是系着安全带,我大概也和杯子一样。”不仅如此,飞机通常是失速和加速来回交替试验,一个架次内,来回交替40次以上,对人的生理挑战极大,沙力体能好,而他的伙伴吐得脸都发青了,试飞结束,被沙力扶着走下舷舱。  

每天飞两三架次,每次3小时,整整飞了七八十小时。他的同事后来身体实在撑不住,不得不中途换人,沙力虽然每次头昏脑涨、脸色发白,但坚持飞到了最后。获得的数据,还要连夜处理,为了最大限度集中注意力,他一周内喝掉了十几瓶咖啡,人也变得有点虚胖。  

不过,这个过程很珍贵,不仅获得了失速的重要数据,也让我在研究这些数据时有切身感受,从而会对飞机研发有更人性化的考虑。”沙力说道。  

加 速

在西安阎良待了两年,2013年,沙力回到了上海,主要负责ARJ21—700性能试飞科目。“性能就是数据,试飞得到的数据作为基准,可以扩展到各种机场、各种情况进行导航参数设置,确保飞机飞行安全。”沙力表示。  

这个过程充满挑战。  

比如我们负责的最后一个科目——最大刹车能量,就是为了解决起飞发生故障、必须临时刹车的紧急情况。”沙力说,“这种情况危险性大,通常容易引起爆胎、方向失控、侧翻甚至爆炸等后果。为此,我们预估了十七八种失败的可能性,与兄弟部门一起,不断商讨,一一予以破解。”  

由于我国现代化的飞机研发几乎没有前车之鉴,所有的研究均无现成文本,必须参考国际资料,因此,沙力和他的团队每做完一个科目,就为后人创造了一个规范。  

如今他相对没有那么忙了,沙力又给自己加压,自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我的梦想是当总设计师,所以要对飞机研发有经济统筹的概念,并设计出更人性化、舒适度更高的飞机。”  

上海交大教授田新民

只要坚持,自有收获

本报记者 姜泓冰  

虽然有个汉族名字,虽然已在上海学习、工作了30年,虽然温文尔雅、思维缜密无不显露学者的气质修为,但细看田新民,还是一个新疆人。这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留着平顶短发,一副北方汉子典型的方正脸架和哈萨克族常有的粗眉朗目,普通话里杂糅着一些新疆腔和上海味,讲起自己来很是粗线条,说起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却是句句恳切。  

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民族政策的关怀,也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30年前,哈萨克族青年田新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从西部边陲到东部沿海,他从气候、生活、语言和学习都不适应到成为优秀的学生骨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的种子,也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  

本科毕业留校,田新民的第一个岗位就是担任管理学院基础部分团委书记和新疆班班主任,一带就是6届学生。他到新疆招生,一个个走访学生家庭。当了几年班主任后,田新民发现,最困扰少数民族同学和他们家庭的问题是就业。虽然上海交大是名校,但那时由于信息滞后,等学生毕业回家,很多就业机会都已错过。经过认真调研,他向学校建议,安排新疆民族班毕业生在大四第二学期上完专业课后提前离校回新疆,有组织地参加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从1998年起,上海交大的新疆班同学能利用实习期,更多与当地的用人单位联系。与此同时,田新民还多次与新疆教委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联系,千方百计为学生推荐能发挥所长的工作岗位。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家培养一个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不容易。帮他们就业、发挥才能,就是播下了一粒民族团结的种子,今后,他们会发芽、开花、结果。”  

回忆过去,田新民说自己“没做什么大事,说来都是简单小事”。但朝夕相处、倾心以对,让田新民与少数民族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尊敬。  

作为一位出色的学者和教授,田新民长期从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应用心理学、领导力等方面研究,加上学院管理、教学、政府决策咨询等工作,十分忙碌。但再忙,为增进民族团结出力的工作,他都竭尽全力,曾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民族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2007年起,田新民策划发起了“播四季阳光,育民族人才”——“阳光育人”志愿者服务团计划,首创了由政府、学校、企业联动为高校少数民族学子提供教育支持的公益形式。“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全面的成长指导,让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能力获得提升,勇于打破自我封闭状态。”  

至今,“阳光育人”项目已经走过了8个春秋,资助帮扶少数民族学生120多人,其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原来觉得很难,现在看,第一个十年计划快要完成了。第二个十年,我们会做得更好!”田新民自信地说:“在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只要坚持,自会有收获!”  

南京创业者阿依布拉克

不甘安逸 不懈打拼

本报记者 姚雪青  

今年31岁的阿依布拉克·朱玛克来自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深邃美丽的五官,成熟干练的气质,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是第一批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的外企工作。两年之后,她来到南京创业、奋斗,并在工作之外情牵公益事业,帮助家乡贫困的先心病孩子找到免费治疗的途径。  

求 学

1996年的暑假,12岁的阿依布拉克全家一起陪母亲到北京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父亲告诉她说:“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有机会在这里读书。”乘坐火车离开的时候,依依不舍的阿依布拉克许下一个心愿:好好学习,以后来这里上大学。  

2000年,阿依布拉克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第一届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生。高三那年,阿依布拉克突患肾结石,急需5000元医疗费入院治疗,但父母恰巧在国外,一时联系不上。班上同学知道后,立即你一百、我二百,纷纷拿出自己的生活费为她垫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不分地区和民族的友爱与温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她说。  

怀着最初的梦想,2004年高考,阿依布拉克如愿被首都师范大学录取。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有机会去内地上学。如果没有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经历,我很难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更难有机会留在北京工作。”阿依布拉克说。  

创 业

2011年,阿依布拉克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做金融行业经理,报考了首都经贸大学金融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工作和生活都上了正轨。  

但这在一个不甘安逸、不断奋进的姑娘看来,并不能感到满足。  

我想要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去努力打拼,不管输赢,都不枉此生。”阿依布拉克说,在第二家公司工作两年后,渐渐地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2013年11月,阿依布拉克离开北京,在南京市注册了南京纽澜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创业前三个月里,阿依布拉克一次次前往各家医院,也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凭借她的专业与真诚,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的认可,同意与她的公司合作,阿依布拉克的新公司有了第一笔生意。  

通过努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家公司从最初单一主营传统医疗器械,到目前发展为通过互联网和线下互动进行医疗团队品牌推广,在南京市场渐渐有了知名度。  

播 爱

离家千里之外,阿依布拉克时刻牵挂着自己的故乡。  

2014年的护士节,阿依布拉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看到外面拉着一条横幅写着“热烈祝贺新疆克州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远程诊疗中心成立”。“我当时特别激动,我就是克州人,家乡海拔高,孩子患先心病的几率很高。家里如果有个患先心病的孩子,日子肯定不好过。”阿依布拉克介绍,她提出为家乡先心病孩子提供医疗救助的想法和方案,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支持。  

5月,阿依布拉克回到家乡,与克州人民医院敲定了有关事项,包括如何自建医疗团队,就近救治先心病患儿等。当年7月,南京医科大二附院正式开展“心佑工程”公益项目,前后两期共免费救治了新疆克州的6名先心病患儿。  

南京与新疆相隔3000多公里,我们和新疆孩子之间这份爱的传递,与阿依布拉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李庆国说。  

珠海女强人李志俊

让餐厅成为交流的窗口

本报记者 江日辉  

从一个珠海经济特区的小型餐饮店老板,到拥有10家连锁门店的全国清真餐饮五十强企业的董事长,李志俊走过了23年的创业路。在竞争激烈的广东餐饮行业,来自新疆的回族“女强人”李志俊名气不小。她用特色理念经营餐厅,打响了新疆菜品牌。  

走进新粤穆斯林餐厅珠海新疆大厦店,处处可见新疆传统文化元素的卡通画。在餐厅入口的一角有个新疆特产展示柜台,摆放着刚到货的伊犁杏干、当季的哈密瓜……这个柜台并不大,却很打眼。“这是展示新疆特产和民俗文化的一个小窗口。”李志俊介绍说。  

新粤餐厅经营的是清真美食,强调新疆特色。“10家门店每天光是牛羊肉就要用1吨多。公司在广东中山建了一个专门的食品加工厂和原料配送中心。用冷藏车从新疆等地直接进货,一次就是30吨。”李志俊自豪地说,“新疆进的牛羊肉,新疆进的调味料,新疆来的师傅,这才能做出地道的新疆菜。”  

1955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李志俊,下过乡,进过工厂,上过中专,当过银行职员。1992年,李志俊开始下海到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海经济特区打拼。  

那时,李志俊想到了经营新疆餐厅解决同乡的吃饭问题,用新疆和广东的简称组成了餐厅的“新粤”名号,租铺面、请厨师、找原料……全家一起上。“当时物流业不发达,原材料运输是难题,就动员亲戚朋友从新疆带,有时一带就是上百公斤。”李志俊说。  

2003年,李志俊投资1000多万元在香港中环开了一家门店。当时,香港商业旺地租金和人工成本大约是珠海的10倍。而那段时间,恰逢非典肆虐,顾客量急剧下降,门店一开业就遭遇亏损,强撑一段时间,不得不结业收场。“为还债,我卖掉了珠海的四套住房。那次尝试也并非一无所获,至少知道了什么是国际化的管理。开连锁餐厅,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搞好管理。”李志俊如是说。现在,无论走进新粤公司哪家门店的厨房,都可以看到张贴在墙上的操作流程标准。  

新粤事业都做得这么大了,你还图什么?”记者问。“还是有一种推广新疆饮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吧!”李志俊说。  

在新粤公司的食品加工厂,还设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新产品研发中心。“新疆菜要适应珠三角的市场竞争,必须不断创新。”跟随李志俊打拼20多年的新疆面点行政总厨、菜品研发负责人吐尔逊江说。  

新粤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变大,可以说,李志俊闯出了一条新疆人在特区创业的新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社厅驻珠海联络处党支部书记李富禄说。  

作为珠三角地区知名连锁清真餐厅,新粤不仅受到街坊们的欢迎,甚至还出现在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的餐饮供应商中。而两年一度的珠海国际航展,作为少数民族和穆斯林客人的官方指定接待单位,新粤更是不曾缺席。  

来源:《人民日报》 2015.09.14 第20版  

原文: 我从新疆来(天南地北新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