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民日报》点赞上海民营投资公司的示范作用
近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由59家知名民营企业联合设立、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所引领的民营资本抱团走出去新模式。
《人民日报》
这种媒体热议现象的产生,首先基于一个大背景,即2015年成为中国资本出海大爆发的一年。不仅是规模变化,结构也发生颠覆,民营企业一跃而起,成为投资海外的新主力军。
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年底,民企企业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且保持上升趋势。同时与国有企业投资行业相比较,民营企业行业布局更趋于多元化,涉及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8类行业。
在这波浪潮中,中民投的表现格外引人瞩目:携手龙头民企投资50亿美元共建印尼产业园;与英国第一太平戴维斯合作成立基金公司;在新加坡成立中民国际控股公司布局东盟十国;一举收购美国再保险公司思诺国际保险集团100%股权。
由中民投领衔的这一连串的大手笔海外战略布局,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民营资本抱团出海的新模式,使得众多民企有机会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等全球发展战略机遇中来。
近年来,虽然全球涌现了较好的投资机遇,但是中国民营企业往往参与能力有限。对单个民企来说,普遍遭遇信息严重不对称,跨国投资经验缺乏,抗风险能力较低,产业和金融资本难以协同等困难。
此时,中民投作为59家大型民企的联合体,作为产融结合的创新型投资主体的优势就得以充分显现。
《人民日报》
2015年中民投携龙头民企投资50亿美元共建印尼产业园投资案例,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效应,解决了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势单力薄,探索出了民企抱团出海投资的模式。印尼钢铁年需求量是2000万吨,而其国内产量只有700万吨,有很大的缺口。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在当地花费4年时间依然进展缓慢,之后中民投带领多家中国民营企业的股东一起去联络合作,签署协议,进展明显加快。中民投围绕该国基础设施发展进行行业布局的,一个产业园囊括钢铁电力、水泥等多个中国国内优势产业,一个单体项目建成后就有600万吨钢铁的产能,不仅满足了该国的发展需求,也实现了转移中国产能的目标,形成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双赢。
《经济日报》
中民投的雄厚实力不仅体现在对产业的理解和资本的掌控,更有对智力高瞻远瞩的布局。中民投不惜重金打造了一个全球顶级智库,除了前欧盟主席普罗迪、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泰国正大集团主席谢国民等10余位全球顶级专家之外,2015年还邀请印尼工商会主席苏罗约与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两位外脑加入其全球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便更好地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正是由于,中民投所发挥的引领作用成效显著,各地开始效仿中民投模式。其中浙民投、厦民投、渝民投等省级民投纷纷成立,粤民投、京民投也进入筹备阶段。至此,民营企业的抱团发展已成为民间资本探寻出路的一种必然趋势。这种抱团局势必将逐渐改变国内民间资本流动分散且不规范的现状。
市场一度有种担心,认为这些省级民投的出现或许会与中民投形成过度竞争。但在中民投总裁李怀珍看来:“众多民投平台出现以后,恰恰是中民投经营模式的一个社会示范效应扩大化,既然皆为民营企业,那就是同根同族,在国家的政策环境中,中民投有好的项目也会请他们来,他们也会聚集更多的优质地方资本。与其说是‘竞争’,倒不如说是有效互补的合作伙伴,一起让民营资本由分散走向集中,由不规范走向制度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