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共产党宣言》在网络时代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新的文明因素正在加速生成。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经过100多年努力,现代文明形态已经基本生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更加接近。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基本建成之际,遇上了网络社会到来。这意味着,不论是人类文明,还是中华文明,都到了一个需要对文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的时候。
对未来思考不可能凭空而来,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与规律,再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把握。伟大时代催生伟大思想。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系统提出关于社会与文明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思路等根本命题的思考,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之深刻与重大,不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得到公认。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对现代社会根本问题的把握上,而且还在于提出了解决现代社会矛盾、推动人类解放的历史方向与内在逻辑,这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伟大思想家之处。马克思主义着眼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不仅回答现代社会命题,而且指引人类社会发展未来走向,成为系统的人的解放的学说。当前,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越发凸显。
马克思主义有两方面特点,一是不仅回答现代社会命题,而且还提出走向未来的命题;二是不仅对理论问题做出说明,而且还推动现实世界改造。《共产党宣言》就同时体现了这两方面特点。作为宣言,它是行动纲领,当然要面向实践,明确行动主体与实践方式。然而,实践不是盲目的,是在把握规律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需要理论分析作为根据。作为宣言,它又是政治指南,还要面向未来,描述未来的社会图景与逻辑可能。《共产党宣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与未来发展根本命题的理解,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解决这些根本命题的具体方法的运用。
《共产党宣言》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基础。这种逻辑演绎不是抽象发生的,而是通过具体人格化主体力量的实践实现的,其互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在由资本主义所开启的现代社会条件下,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成为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由此,作为其人格化的主体力量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就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对轴心主体关系。然而,阶级之间的斗争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使社会解决资本与劳动这一对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在实现人的进一步解放过程中推动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那么,解决现代社会矛盾,推动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应该是什么?《共产党宣言》的回答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为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并指出:要推动人获得进一步解放就必须解决现代社会的既有矛盾,推动社会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文明的飞跃。这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命题。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全球开始从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发展,这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轴心由工业化向网络化转变,标志着新的类型的生产力开始出现。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生产力基础的转变,必将带来人们交往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变化。网络技术发展确实给社会带来影响,虚拟网络空间的出现、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快速与大规模链接等特点,都使人们交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对社会关系构建产生重大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化出现从一定意义上预示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究竟这种文明形态是否依然属于现代文明范畴,以及网络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否还将进一步加剧,我们目前还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与矛盾得以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新型社会关系内容也不断呈现。
正是在对上述文明发展新趋势的揭示上,《共产党宣言》体现出自身价值。不论具体内容把握上,还是对认识方法运用,都能给我们以帮助。从具体内容看,不论是深化对现代社会的认识,还是超越对现代社会的理解,都需要我们再思考《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命题。从认识方法看,由于《共产党宣言》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因此,它可以成为对理解现实与对把握未来的基本认知根据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的历史逻辑使然,另一方面是通过坚持社会主义,使中国发展内在地包含既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又扬弃现代社会矛盾的诉求。当前,中华文明发展面临新文明因素的挑战,又可以利用叠加效应优势,运用网络社会新文明条件,扬弃现代社会的不足。而其中的逻辑与《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规律与命题,有高度相关性。这也许是在中国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所在。(作者为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