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头条]上海高校智库服务治国理政“进行时”[图]

12.07.2017  21:11

背景: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    

近日,记者走进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所高校,深入了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智库建设情况。    

(一)走进去,打造“讲好中国故事”主阵地

7月6日,2017上海暑期学校(金砖国家项目)在复旦大学开学。    

开幕式上,来自南非的SaulMoross分享说,2016年参与上海暑期学校的经历,帮助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在复旦的一个月,我加深了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文化的理解,我将继续在复旦学习,希望有机会留在中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复旦大学基于30多年“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和经验,探索“走进去”的有效形式,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从2013年起,复旦大学由校级智库平台和研究实体——国际问题研究院牵头,以国内综合研究实力最强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科为支撑,吸纳哲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新闻学多学科学者参与,构建了一支聚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的专门团队——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暑期学校正是中心的对外交流项目。    

当前,传统文化和低端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而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和哲学社会科学却迟迟未能在世界上得到认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告诉记者。    

基于此,复旦大学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在美国圣地亚哥、丹麦哥本哈根、墨西哥蒙特雷分别设立了“中国研究中心”,并委派优秀中青年学者到海外任职,为中外合作开展中国问题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国内,复旦大学还推出了“中国研究工作坊”、“中国焦点”作文大赛、青年汉学家工作坊以及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其中,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被誉为全球治理领域的青年学术的“奥林匹克”,历年大赛曾关注“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安全”、“绿色浪潮中的人类生活”等主题。    

中国高校正在不断提高设置全球议题的能力,并提出人类文明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公共产品规则制定方面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说。    

有一个叫阿福的德国青年,在复旦大学学习和生活了几年后,现在正积极向德国推广中国的移动支付手段。”张骥介绍说,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民间交流是国际交流的第二轨,与政府间的交流相辅相成,“通过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我们正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不久前,《我的生活,我的中国》系列短视频刚上线几天,便收获巨大的点击量,而这正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与观察者网联合出品的作品。    

中国在政治稳定、制度效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人类历史前所未见的巨大成就,但是故事却讲得捉襟见肘。”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表示。基于此,中国研究院建设了中国话语研究室,旨在创造新的话语形式、基于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建立有理论支撑的中国话语体系。    

我们正在积极筹建‘中国学’学科,进一步推进中国学研究生项目落地。”范勇鹏说。    

(二)集团作战,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2013年,上海大学成立了“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这是上海首批高校智库之一,也是上海地方高校第一家智库,据中心主任李友梅介绍:“中心目前是上海市委推进办‘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研究’主要承担者,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社区治理全国检测网络研究,推动国家层面的城市大党建体制格局研究等。”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杜德斌提交的有关“加快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报告获得上海市委领导批示,此后,该中心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向科技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提交了10多份研究专报。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受中国工程院委托,负责了发改委、中宣部高端智库项目“制造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设立国家形象与品牌战略委员会”,“实施品牌对标”等国家专项,为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    

据了解,十八大以来,上海高校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结合学科特点,主动作为,在服务社会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品牌。    

上海市教委宣传处处长曹荣瑞介绍,2013年,上海市教委共出台了10个文件,对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保障、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从而实现对上海高校智库的绩效动态管理。    

为整合全市高校智库资源,上海市教委依托复旦大学成立了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曹荣瑞介绍,上海市教委有效整合上海高校智库决策咨询信息,建立起通畅的信息报送渠道,通过信息直报点,形成智库成果报送“直通车”,打出“上海品牌”。比如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上海交大智库提出“‘一带一路’国际舆情数据可建设思路”,上海电力学院智库提出“‘一带一路’能源电力管理与发展战略”,上海理工大学智库提出“‘一带一路’环境下,上海电子商务企业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等。    

顶层设计、问题导向,凸显了多智库‘大兵团’作战优势,形成了强强联合的上海智库协作机制。”曹荣瑞说。    

(三)以战代练,培养人才

为了跟踪网络社会心态,当时我们20多个人,每人点对点地盯100多个人的微博,坚持了8个多月,后来报告连续改了30多遍,一出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回忆起3年前做网络社会心态的项目调研时,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郑雯至今记忆犹新。    

郑雯是85后,作为一个年轻学者,近年来,由于长期参与决策咨询和政策服务,她在学术研究方面已经硕果累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数十篇智库报告被中办、中宣部、教育部等单位选送。    

谈及智库服务的心得,郑雯说:“希望做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三位一体的智库服务。”    

上海大学金东寒院士曾经带领博士和硕士生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两个项目。“学生们频繁走访沿江各省市、开发区和典型企业,收集数据、深入调研。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对于很多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以战代练的方式也为未来发展治国理政的人才队伍培养了新鲜血液,增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手段、新方式。”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文学国说。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不仅成为人才之汇,更是人才之源,“研究院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MPA培养双导师制、合作开展高端培训等手段多途径培养新型城市治理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说。    

科研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由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告诉记者,研究所向学生开放各种高质量的科研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和习得创新、自由研讨的重要性;其次,研究所把科研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大范围开展研讨式教学。“作为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课程所与国际知名学者、科研机构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崔允漷介绍,近五年间,课程所先后接待了200余位国内外专家来访,并举办上百场教育论坛,输送了大约60%的博士后到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培养,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和学术能力。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发现,智库建设有效推动了高校学科建设、加强了师资队伍培养、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最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    

(四)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智库秘密武器

一批新型智库已经在上海交大脱颖而出。纵观这些智库的发展不难看出,体制机制创新是其崛起的“秘密武器”。    

交大的智库都不仅仅是校内学科交叉的集成,而且是与其他学校及研究机构、政府决策部门,甚至与国际同类研究机构的联合。”郭新立介绍,像交大的海洋装备战略研究院建立了“小实体、大联合”的运行机制,依托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优势,汇聚全国海洋科技领域的院士和专家,特别是战略科学家的智慧与力量开展战略研究,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与以战略需求为目标相结合的战略研究机制。自成立以来,海洋装备战略研究院聚焦国家海洋装备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智库建设之路,先后策划、申请、完成多项战略咨询课题。    

华东师大则以“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留住智库人才,把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智库成果的核心标准。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告诉记者:“目前华东师大已经改变以论文为核心的传统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制定了智库成果奖励办法,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智库成果给予科研实际奖励。”    

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上海大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的上海研究院则提供了一个政府、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的“范本”,据该院副院长李友梅介绍,上海研究院目前为无法人资格的研究机构,由上海大学代为行使法人职能,上海大学为上海研究院提供办公场所以及人员编制等资源。    

上海研究院将以项目制为核心,采用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聘用方式,用全新机制打造上海社科研究的人才高地。”李友梅说。    

今天,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研究目标指向性更强,就是瞄准国家急需、紧扣时代主题、前瞻重大战略,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社会服务和舆论引导功能,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发挥作用最好的时代。”正在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崔允漷说。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7.07.12 第09版 教育在线    

原文: 上海高校智库服务治国理政“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