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70周年庆典举行

17.05.2016  23:13

            5月15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70周年庆祝大会在云通楼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会理事长唐春山,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副校长江波,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我校相关院系、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人文学院师生和校友代表出席了大会。

            杨贤金致辞时说,同济人文学院历史悠久,在上世纪40年代曾经汇聚了一大批知名人文学者,建立了上海高校中第一个哲学系。2006年恢复建院以来,人文学院取得了骄人办学成绩,并形成了同济人文学科特色。杨贤金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对精神的追求不断增强。物质的发展提供了人们体面的生活基础,而心灵的滋养更需要人文精神的雨润和培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和社会,需要无数具有整体感、综合素质高的个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学,必须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事情,它更牵系着中国人的天下关怀。在建院70周年之际,同济人文学院适时提出了“人文化成、同济天下”的院训,这是对同济人文精神的高度提炼和宏远寄托。人文学院致力于培养有思想能力,有美感,有现实关怀,有时代担当和远大抱负的人才,无论对于同济还是对于民族文化,同济人文学院都肩负着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杨贤金强调,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恒久的事业,需要我们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希望人文学院师生以70周年院庆为新的起点,继承和发扬同济人文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同舟共济、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事业承担起时代使命,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代表兄弟院校表示祝贺。他为同济人文学科发展感到高兴,他说,大家虽然处在不同学府,但都在努力致力于建设同一个学术共同体,希望两校人文学科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高校人文学科发展和文科人才培养。

          人文学院理事会理事长唐春山先生致辞时引用孙周兴教授的话“探索在一个工科院校建设人文学科如何可能”,同济人文学院用实践证明,这不仅可能、而且富有成效。他表示将继续支持同济人文学科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教授发表了真挚的讲话,他回顾了人文学院的历史和重建过程,对学校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全院师生的努力和付出表示感激。对这个他一手重建并慢慢发展起来的学院,他饱含深情、十分激动。

          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师代表陈家琪教授致辞时说起他跟随人文学院走过的十年复院办学情况,回顾了人文学院如何从“三个人、一间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说到动情处,不禁热泪盈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人文学院毕业院友代表于海洋和在校学生代表王开璇也进行了致辞。

          最后,副校长江波教授致辞。他感谢人文学院为学校建设综合性大学所做的努力,并希望人文学院再接再厉,继续获得长足发展!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井冈山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院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作协、香港道风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的知名学者吴晓明、孙甘露、童世骏、张志扬、孙向晨、鞠实儿、郁振华、盛晓明、万俊人、邢滔滔、徐兴无、张志林、刘晓力、朱刚、贺来、陈嘉明、王国豫、吴根友、郜元宝、盘剑、张中良、杨熙楠、吴彤、唐正东、孙长初、周程、陈晓兰、张继云、唐正东、李向民、吴向东、余佳、盘剑、曾建平、李桂枝、刘晓鑫等也到场祝贺。

          专家学者们与同济人文学院的孙周兴、陈家琪、刘日明、韩潮、张永胜、孙长初、柯小刚、王静等教授共同围绕“技术时代的人文学科”这一主题进行学术研讨。学者们通过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等方式,就“什么是技术时代”“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技术时代如何影响人文学科”“如何应对技术时代的挑战”等话题,从哲学、文学、语言学、政治学、伦理学的角度,各抒己见、发表高论,有的观点针锋相对、颇有“华山论剑”之势。学者们的议题涉及技术时代的哲学本质、人的自我理解、故事与情感的变迁、跨界科学、人文经典、中国文化、教育、虚构叙事伦理、友谊、道德与政治、未来哲学的形态等等,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人文科学在技术时代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追问了技术时代的统治对于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并对人文学科的未来做出了积极的预言。正如孙周兴教授所做的演讲“技术时代人文学科可以绝地反击吗?”学者们认为,虽然技术深刻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考方法;但是,人文学科不仅应当、而且也可以绝地反击,寻找到技术与人性、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之道。现场听讲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一天时间内,能够聆听到40多位名家观点,这份“学术大餐”实在太丰盛了。

            早在1940年代,同济就创办了文、法学院,成为为数不多的涵盖理、工、医、文、法等五大学科门类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上海第一个大学文学院在同济创立,同济文学院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文学者,如熊伟、郭绍虞、杨一之、陈铨、章士钊、冯契、冯至、穆木天等。1949年8月,同济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1949年9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要求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各系并入复旦大学。多年以来,重建同济文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夙愿。1993年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并且设立文化艺术系,重新开始文学教育。2006年7月,同济大学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学院现任院长孙周兴,正是当年熊伟的学生之一。熊伟是最早将海德格尔哲学介绍到国内的知名哲学家,生前在德国弗莱堡大学亲身聆听过海德格尔的讲课。孙周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海德格尔哲学、尼采哲学的翻译者和研究者,目前正在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0卷本的《海德格尔文集》。这种历史渊源,无意中将同济人文的过去、当下与未来贯通在一起。

            自2006年复院以来,人文学院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文化创意产业、心理学等应用和新兴学科,基本形成了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目前设有哲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研究所、心理学系、文化产业系和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等机构,另设艺术产业管理、策展实务、创意写作方向等有专业学位(MFA)。继2005年获批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后,2007年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哲学学科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2012年获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人文学院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和年轻学者,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校特聘教授3人、教授20人、副教授30人、讲师18人、助理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5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7人,外籍教师2人。

            如今,同济人文学院确立了“人文化成同济天下”的院训,同济文科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情怀依旧;同济天下、报国为民的理想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