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亭摊主的方寸生活:“从早熬到晚挣点辛苦钱”

13.08.2014  10:56

地安门街角,一座报刊亭静静矗立。

  兴起于2000年的报刊亭,一度被视作城市的文化符号、街头的特殊风景。当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要求在各大中小城市建立书报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拓宽再就业渠道。

  此后,报刊亭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多数报刊、便民亭的经营业主都是下岗职工等困难人群。

  探访

   报亭摊主的方寸生活

   从早熬到晚挣点辛苦钱

  50多岁的田军(化名)忧郁地坐在报刊亭里,一把塑料扇子在他手里慢慢地上下摇动。

  他在担忧着自己这个小小报刊亭的命运。

  田军的报刊亭位于朝阳区柳芳北里附近一条小街角,位置虽偏,但每个月能给他带来近3000元的收入。

  14年前,下岗的田军与北京市邮政公司下属的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签下报刊亭租约。这是他的新工作,也是他人生的新机会。

  每天早6点,田军会准时开门售报,晚上近10点才关门回家。一整天,田军就守在报刊亭里,每天的午饭要么从家带,要么随便买点。为了避免上厕所影响生意,田军很少喝水,“从早熬到晚,挣的都是辛苦钱”。辛苦是有回报的,田军的报刊亭经营得渐有起色。

  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田军也发现了乐趣。这么多年,他与周边居民熟络起来,“附近的居民每天过来买报纸,我们就像街坊一样唠嗑,什么都聊,感觉跟家人似的。”碰见那些问路的行人,田军也总是热心地指路,“对方发自内心的一声谢谢,会让我无比快乐”。

  在这小小的方寸之地迎来送往,聊些家常,这就是田军14年的生活。他原以为这种生活可以永远不变,但他突然发现,这一切或许在一夕之间就会消失。

  采访时,一位前来买报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都会来田军的摊上买份报纸,“要真拆了,我们上哪儿去买报纸啊”?